美国文学和中原文化区建设

2016-12-08 16:21袁秀娟
青年时代 2016年20期

袁秀娟

摘 要:文化建设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取长补短、兼容中西是大势所趋。在中原经济区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学习国外文化的经验,吸取其精华,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中原文化区;美国文学;战略

放眼全球,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其文化品质和力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是其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和载体,风格各异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于区域战略地位的中原文化区建设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来源。研究美国文化对中原文化区发展的提升作用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一、美国文学中的路和旅行

路,在几乎所有的文化当中都不仅仅是连接A点和B点的那条线,而是被赋予了更丰富、更特别的意义,被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感情。在各种道路纵横交错的美利坚,路,就像一张网络,联系起不同地域和、文化和种族的人们。美国人天性热爱探索和自由,喜欢浪迹天涯,酷爱野外生存,所以,“在路上”和“旅行”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美国文学作品中会时常被提及的主题。作为一个由欧洲旅行者建立起来的国家,该主题对美国人意义重大:清教徒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从偏安东北一隅到慢慢向西推进,扩大疆土,才奠定了当今美国的版图。毋庸置疑的是,在美利坚的创立和发展的历程中,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再加上美国国土广袤、地广人稀,汽车制造业发达,所以成为车轮上的国度。为了方便出行,美国人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车里、在路上,这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旅行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地理意义上的地域跨越,更重要的是体会特定的过程,比如说,旅行可以象征着某人的成长历程,抑或是追求特定的信仰(比如宗教)的经历。跨越美利坚——特别是穿越广袤的待开发的区域——的旅行,体现出了美国人的勇敢和探险欲望,此种在位置区域冒险的精神在西部扩张过程中得到了大力宣扬甚至是神化。“旅行”在美国包含着相当多的意义,比如美国梦的觉醒、追求、实现。从最早的清教徒踏上美利坚土地开始,美国人就满心期待的、全身心地相信脚下的这块富饶的土地是上帝所赐,都虔诚地认为“命中注定”(Manifest Destiny)。一位历史学家曾经指出,此观念使得美国人坚信“有权利急剧扩张并拥有上天赐予我们的整片大陆,以进行自由的伟大实验和联邦政的自治”(Stephanson, Anders)。在宗教引领的先验理念之下,领土的扩展、政权的发展与上帝的呼唤灵巧地达到了契合与交换,这是信仰对物质和政治产生影响的让人信服却又让人心生恐惧的佐证。

二、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

从发端到如今,美国文学虽然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但是,文学作品中却反复出现了一个主题:美国梦——人人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其本质就是成功。

“新大陆”的发现为欧洲人摆脱旧制度带来了无限机遇,北美广阔的无主土地使得旧制度下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在这个还未定型的国家和时代,每个人只要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梦想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美国人特别器重的才华和天资,所以,美国梦也就变成了美国文学中反复提及的主题。

美国梦的实现和雷肖·阿吉尔(Horatio Alger, 1834-1899)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小说《穷小子狄克》所描述的故事关系巨大。贫穷的擦鞋小男孩狄克勤奋努力,善良的人帮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在这个自由的国家里, 贫穷不是一个人前进的阻力。通过点滴的金钱积累和自我学习,狄克得到了贵人提携,前途大好。这样的故事阿吉尔写了一百多部,销量近两千万册。而故事的主人公都被叫做“阿吉尔英雄”。美国青少年一代接一代读着阿吉尔,做着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命中注定”是和美国梦密切联系的。最早清楚地描述美国梦的,应该是阿吉尔作品中对具有近乎超人能力的人物的刻画。阿吉尔的作品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小说情节曲折感人,而且多数都是对青少年的描写,好像和美国梦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关系。但是,阿吉尔作品从一而终的主题是,每个美国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他或者她愿意“在路上”。所以,我们可以说,“旅行”已经在阿吉尔的作品中被深刻内化了(Gable &Handler, 2005: 124-132)。这个特征和“命中注定”一起奠定了美国人“在路上”“旅行”的宏大背景。

三、艾米丽·狄金森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是与惠特曼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被誉为是“西方自萨福之后最杰出的女诗人”。从语言结构上看,狄金森诗歌多为短章,犹如窃窃私语,但诗歌意象新奇,充满人文关怀,每句都蕴含了诗人对家人的爱、友谊的向往、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索。此外,狄金森诗歌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生态思想,对女性身份的热爱、对美好自然的追求贯穿于她的诗歌之中。

沃特·惠特曼可能是第一个使用“在路上”来比喻美国梦的追求过程的主旨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1892)当中的很多诗行是歌颂旅途或者颂扬不同的道路把美国联系在了一起。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明“路上”对他来说就是美国梦的实现过程,但是,惠特曼的诗歌常常把各个地域或者道路浪漫化,而且,“旅行”也成为他写作的主题。诗人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旅行和美利坚各地的特色,这包含的一个寓意就是,通过走遍美国的“旅行”,个体做到了充实自己,也充实了作为美国人的内在性,就像在他的一首诗中描写的:我将答谢同时代的土地,我将追踪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并向每一大小城市亲切致意,我将把工作纳入诗歌中使之与你一起成为陆地与海洋上的英雄主义,我将以一位美国人的视角来报告英雄主义(Whitman, 1990: 21)。

第一行表现出惠特曼用不同寻常的态度来看待旅行,也就是谦虚地致谢和歌颂土地,而没有像霸权者和帝国主义者一样,采用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这样使得他对旅行的态度必定和帝国主义者的追随者的态度大相径庭。同时,综上所述,惠特曼的角度是,美国人对土地的态度是感恩和歌颂,而非征服和占有,而这也正是诗人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被广为流传的关键原因。他的英雄主义不是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无关,与欺凌的沙文主义无关;相反,他的诗行充满了宽容的国际主义立场。

在《我听到美国在歌唱》中,惠特曼表现了美国不同职业的人民在愉快的工作中歌唱。诗歌题目注定了诗歌描写的场景发生在美国各个区域。联想到诗人的其他诗歌作品来理解这首诗,读者不难发现:所有以上职业的结合就是对美国梦的追求。终究,在美国人心中,追求美国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首诗和“旅行”有关的原因就在于,只有在美国广阔的土地上进行长途旅行,才能听到每个人的歌唱。这首诗体现了美国西进运动和美国之爱的结合,并且展现出西进运动包含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揭示了旅行和美国梦之间的紧密关系。

四、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河南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根源性

不管是口口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本可查的文明起源,中原文化都证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母体。不论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抑或是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都是生于河南。

2.原创性

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发展历程中,中原文化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开创作用。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易经》、《道德经》、《伤寒杂病论》和浑天仪都是例证。

3.包容性

通过经济往来、战争、宗教传播和人口迁徙等方式,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域实现了物质、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充分融合与升华。

4.开放性

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1、辐射各地;2、化民成俗;3、远播异域。

5.基础性

在与其他文化的逐步融合中,中原文化也得到了扩展,并且由此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大同”、“和合”的核心思想,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核心价值观等都是中原文化的扩展。

诚然,中原文化在拥有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的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深受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等弱点,制约了中原文化的转型升级和良性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原地区淳朴的民风和勤奋的态度,正是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要的优良人文品质。

五、美国文学对中原文化区发展的现时代意义

美国文学的开始、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其中对美国梦的生动、详细描述——对美国的价值观和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雷肖·阿吉尔笔下的励志小伙狄克、沃特·惠特曼诗歌对美国土地和美国人的热情歌颂等等都体现了典型的美国文化当中的独立、奋斗直至实现个人心中梦想的成功历程。这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学样式正是当代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应该大力弘扬的优秀品质;对于略显浮躁的中原文学,这正是应该深入发掘并吸取的;美国文学对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描写也正是深入推进中原文化区发展的强心剂。

当然,在学习和借鉴美国文学的积极经验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全盘照搬其理论和实践,毕竟中原文化的根基在中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及价值体系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在借鉴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结合点,化解异质文化的颠覆性;应该深入发掘美国文化对中原文化区发展的积极影响因素,进一步推动中原文化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协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able, Eric & Richard Handler. Horatio Alger and the Tourists Quest for Authenticity, or, Optimism, pessimism, and Middle-class American personhood [J]. 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 2005, 30 (2).

[2]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8- 20.

[3]Stephanson, Ander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M]. New York: Gill and Wang, 1995.

[4]夏腊初.外国文学研究与新世纪文化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