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2012-08-15 00:42朱智怡蔡亦卉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竞争素质教育

朱智怡 蔡亦卉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这种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唯一或最高标准。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而培养出的人才也适应不了现今世界激烈的市场和科技竞争,长久下来,这将造成国家创新能力低下,削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危害。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求改变这一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一)教育竞争的失控导致应试教育现象

从教育产业观出发,教育竞争是指教育生产者或教育需求者之间为了超越对方的努力,从而为增进竞争主体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应试教育是被没有节制的考试竞争所“异化”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得不通过考试竞争的方式来决定,但竞争的结果却使考试变得至高无上,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考试不仅左右了学习的目的,而且左右了教育的目的,并最终“异化”为与教育目的相对立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教育竞争机制在发生异化后产生的“症状”。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社会上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而是一些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造成了应试教育被广泛批判的现象。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现象其实就是教育竞争的结果。

(二)家长把追求考试成绩作为理性的选择

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认为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会作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面临教育的选择时同样也是如此。

我国的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在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制下,这种重视就转化成了对子女考试成绩的追求。当然,父母追求的不能只是考试成绩,子女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等也必须在关注的范围之内。然而,学习成绩始终是大多数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才最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阶层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考试的态度。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教育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家长会认为,一所学校的应试教育不成功,就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更好、更高的学校。因此,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选择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选择,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考试成绩,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也重视考试成绩。

(三)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质量成本最低

现今,我国的劳动用人体制非常重视文凭,许多的用人单位对职位提出了较高的学历背景要求,即使这些职位并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教育经济学的“信号理论”认为,雇主重视受聘者的学历是因为雇主在无法获知受聘者的全部信息(如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忠诚度等)的情况下,雇主只能根据受聘者一些外在容易辨认的特征来挑选受聘者,而最为重要的特征则是受教育水平,于是受教育程度就成为一种说明能力的“信号”。在雇主不能获取受聘者的准确信息,即在“信息不对称”时,雇主把受聘者的教育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科学的、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因此,雇主通过受教育水平来衡量受聘者的能力是一种快速且成本较低的途径。

教育评价体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发现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也就是说“制度成本”太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所以,在考虑到“评价成本”和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之后,当前评价学生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其次,目前在我们对教师评价的很多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判断学生成绩的进步比判断品德的进步容易得多,这就致使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最后,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状况,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或地区范围内学生的状况。那么,这里必然的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标在教育评价体制中的使用是切实可行且成本最低的。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片面的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知识的积累与提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是机械地复述和背诵,而不去理解知识的真正涵义,缺乏验证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德育是虚的,智育是偏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缺失”。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如不从启迪学生的智慧入手,就会导致学生片面地发展。

(二)与社会实际脱离

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会考虑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受到冷落。以应试目的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也违背了其双重目标的要求。

(三)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的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其原因是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样不但加重了他们身心的负担,而且使他们无暇学习进修,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学校与教师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四)使学生的负担加重

应试教育会导致升学的竞争,激烈的升学竞争势必会使学生的压力增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习、复习、考试的日程每天都被排满,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在成长时期应该有的欢乐,既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又对他们将来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在应试教育中寻求创新

应试教育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根源,这是导致应试教育难以真正改革的根本原因。任何应试教育的改革建议都必须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其改革难度,将教育改革创新与应试教育结合起来。

(一)改革相关的体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目前,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更具可行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改革学生、教师工作绩效和学校及地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制。但是,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教师、学校及地区教育质量评价成本最低的指标,而且在实践中也最容易操作。因此,在我们使用其他指标来代替或者补充考试成绩时,必须考虑要到其他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成本。否则,高成本低收益的改革,最终有可能是有害的,而不是有利的。现在许多职业最重要的准入条件就是学历文凭。这种现象应该彻底改革,从而缓解因为单纯追求学历文凭而进行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和教师的升学压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其的评价,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废除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政府只要坚持以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和学校,学校就不会因为害怕评价差而影响到其利益。要改革现在的教育评价制度,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增加创新性考题

针对知识的考查及运用,我们可以在试卷上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考题。为了争取得到高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朝着这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然,我们仍然要看到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分数会变得更主观,考试的公平性会被质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人评分制,取其平均分。虽然这样做会浪费人力物力,却是有必要的。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不足,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慢慢地蜕变以至于完善,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三)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会开始被动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而教师则开始采取创新的教育。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会慢慢对其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可通过“情境式”、“开放式”和“诱导式”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许多阶段,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 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3]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1999,(3).

[4]涂文涛,彭时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07,(11).

[5]张翌日.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0,(3).

[6]王世忠,王涛.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9).

[7]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8]周国军.教育竞争的经济学审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3).

[9]王存.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J].教育教学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竞争素质教育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