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生
(汕头市澄海苏湾中学,广东 汕头 515800)
语文本来是中学里一门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富有情趣、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科。可是,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虽然设置了目标引导、范文导读、词句训练、难点提问几个环节,但课堂上学生还是较为沉闷,这样的课不仅学生感觉到累,教师也觉得气氛沉重。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1]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这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通过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引导,让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的生活化,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创设一个个生活情境,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背影》一课,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衰老了,行动不便,却竭力克服困难为儿子买橘子的一片深情,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一位名叫小刘的学生说父亲为了自己的学业,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接送行动不便的自己到校上课,即使生病也不让母亲送。邻居看不过去,说:“你的孩子已残废,学了也没用。”“就是这样,才更要让他学知识,让他以后更能自立,做第二个张海迪。”父亲坚定地说,“我还要送,只要他自己能学下去。”说到自己的父亲,我能清楚地看到小刘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当其他学生还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中时,我深情地对他说:“你爸爸对你太好了,其实这些对一名父亲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一句简单却发自内心的话说得这位学生十分激动。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和父亲有关的话要说,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时,我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背影》中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子一段,讨论文中的“蹒跚”“慢慢”“用两手两脚”“努力”“攀”等词语说明了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父爱”。就这样我创设了生活情境,营造了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
(二)通过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引导,让和谐愉快课堂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对于课堂上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不要简单地说“对”,可以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等热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对课堂上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巧妙的引导让他们明确答题的方向。如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学生回答“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一个学生回答是“虚伪”,这时我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这样引导:“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掩盖起来给人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给众人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孔乙己排钱的动作折射出他那想摆摆阔气的微妙复杂的心理,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孔乙己性格形成的根源。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营造和谐愉快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
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字上,引导、诱导,导方法、导技巧。在课堂上,通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真正改变课堂里教师唱主角的局面,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彻底地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有些重复性的问题只要在第一次讲清楚,把答题思路理解清楚就可以了,至于语言文字表述,则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表达,如果教师把每一道题的答案都告诉学生,学生就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引用《绝句》中的诗句,如何体会引用该诗句的妙处?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咏春风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作者要描绘的是春风的和煦。另外,为什么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而不是其他人的手?通过比较,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母亲最慈祥,母爱最温暖,比喻春风最恰当。我就是这样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三、“换位思考”备学情、设计教法,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保障。
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教师用心“换位思考”备学情、设计教法是保障。因为只有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学生才能真正“活”起来。因而,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换位思考”中最重要的是在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认为学生对景物描写特点的把握不是难点,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才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面临的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兴致很高,不仅在讨论中抓出了“温晴”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罗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师生产生共鸣,是学生“活”起来的保障。
四、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品味生活美、鉴赏艺术美,让学生获得审美情趣,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语文教材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要以语文课为基础,深入挖掘和传播教材中的美,依靠美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品味生活美、鉴赏艺术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情趣,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自然美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培养提高他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情趣。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作者描绘了富有春意的五幅画面,在每幅图的教学中,我都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感受,欣赏图中的自然美,使其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如在春花图的教学中,我先将自己写的描写春花的语段(没有比喻、拟人等修辞),让学生阅读,然后录音播放相应的语段,让学生比较欣赏,体会课文不单写桃、李、杏争芳吐艳,“开满了花赶趟儿,”而且以联想秋天累累果实的虚写,开拓更美的意境。接着,又由花香引出蜂蝶,用成千成百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的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争芳斗艳,以形成一幅多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分析,让学生欣赏到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激“活”学生。
(二)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日常生活、从身边小事中去寻找美、感受美,使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如教学《背影》时,我从美学角度入手,把学生带入文章创设的美的氛围之中,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体会文中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通过引导告诉学生:这就是生活,正是这一生活细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父爱。这样学生就能从教材中品味到生活美,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三)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美。艺术美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但又高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比自然美和生活美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普遍性。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对象,“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3]。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艺术形象的鉴赏能力,就必须选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美的瑰丽和魅力。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我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契诃夫只选取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却表现了一个尖锐而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小说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描写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五次变化,人物的不断变色,六次淋漓尽致的巧妙的表演,充分表现了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压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性格。军大衣的一脱一穿巧妙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时的丑态,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这些正是作品艺术美的魅力所在。作品正因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所以打动读者,使学生在阅读中“活”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可以从课堂氛围、课堂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努力打造充满活力且有效性强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桑少卿.浅谈语文课堂提问中的引导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00.20-21.
[2]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2011.
[3]韩国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