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语境下《猫城记》的主题解读

2012-08-15 00:42张立友
文教资料 2012年31期
关键词:接受者语境小说

张立友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猫城记》是我国现代小说和戏剧作家老舍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关于这部作品主题的解读一直备受人们的争议。在其发表不久,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都给予了比较肯定的解读。我国著名的批评家王淑明就指出这部小说是 “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它是现在幽默文学中的白眉”。[1]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解读小说主题时说这部小说:“此书成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2]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日下恒夫认为《猫城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空前,又是绝后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作品”。[2]新中国成立以后《猫城记》曾被有些学者和评论家认为是失败的作品,认为其主题存在“倾向性的错误”。[3]在“文化大革命”中该部作品更是被作为反动作品遭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学者和评论家们开始重新解读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并从文化观念批判的视角对老舍得这部作品进行重新界定,肯定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修辞学的知识,试图在讽喻语境下解读《猫城记》,来探究其主题要旨。

一、讽喻及讽喻语境

讽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就是用一种幽默风趣,蕴涵着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委婉和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讽喻一般都是在说话者在本意不便于或不愿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生动形象、更清晰明了的情况下使用的。讽喻往往都含有讽刺和比喻的含义,达到劝告、批评、导向的目的。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讽喻被描述为:“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4]讽喻不是比喻。比喻是指在一句话中有两种相似的事物相互比较对照,我们称之为本体和喻体。喻体往往是一个词或词组的形式,不能是独立的语篇的形式。在讽喻中,喻体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明某个哲理或经验,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讽喻中含有讽刺,而且常常就是以讽刺作为手段来说明道理,但并不等同于讽刺。虽然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以批判和揭露为目的,是直接谈论其事,只在贬斥和斥责。讽喻则主要是把道理放在故事之中,含蓄、委婉,启迪和诱导人,虽然有时带有批评的意味,但目的是劝诫。讽喻语境就是将讽喻这种修辞格放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文本便构成了讽喻性篇章。讽喻在文本中的运用是比较灵活的,可以在文本中进行插叙并且指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篇,寓意蕴涵在文本中,期待读者去探究和把握。从形式上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叙而不议式,另外一种是徐而后议式。[5]前者是指只是编造一个故事,叙述者不发表任何议论,故事中的道理需要文本接受者或文本解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得知并领会。后者是指叙述者在讲完故事之后往往写上几句话语起到画龙点睛、点明寓意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叙述者的表达意图。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看两种讽喻形式的表达效果。

例一: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丘吉尔八十岁过生日,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地说:“丘吉尔先生,我今天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丘吉尔耸了一下眉毛说:“小伙子,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候来台湾,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地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岁绝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愤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梁实秋《年龄》)

例二: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召裁缝至,问:“汝能制西式衣否?”

曰:“有样式,即可以照做。”西人检旧衣付之。越数日,裁缝将新制衣送来,剪裁一切无差,惟衣背后剪去一块,复又补缀一块。西人骇然问故。答曰:“我是照你的样式做耳。”今中国锐意图新,事事效法西人,不求其所以然,而但行其所当然,与此西人所雇之裁缝又何以异欤?噫!(辜鸿铭《辜鸿铭笔记》)

例一是叙而不议式讽喻文本。叙述的是胡适与齐如山的故事。胡适恭维齐如山先生没有到位,齐如山不高兴,但因胡适是出于好意,是名望在齐之上的大学者。因此齐如山不高兴,也是不能直说的。所以上述的故事发生了。齐的故事是临时编造的以委婉表达含义,而又怨而不怒,显示了文人学者的风范。文本接受者必须仔细体会文本才能发现其真意。这样既避免接受者尴尬又使接受者无怨接受批评。同时接受者对于文本叙述者的表达智慧感到钦佩,客观上这增强了文本的审美效果。例二是辜鸿铭所创造的一个叙而后议式讽喻性修辞文本。最后一句是议论。强调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是可以的,但要知其所以然,不能盲目地学以至于将不该学的东西都学进来了。这就使得文本接受者在认识到自己对文本前一部分的感悟结果与叙述者所提供的结果相比较有相当一致的吻合时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一种文本接受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叙而不议式要比叙而后议式更婉约蕴藉。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讽喻,一般说来,它们在表达上都往往有一种含蓄委婉、深文隐蔚的效果。[6]在文本接受上,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接受者只有通过仔细体会表达者的文本而后理解其含义。文本接受者或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调动,他们能够从文本的解读成功中获得快乐,同时也能获得文本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享受。

二、讽喻语境下《猫城记》小说主题的讽喻性

《猫城记》是老舍193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根据作者的文本叙述,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我”和好友乘坐一架飞机在太空中旅行,突然飞机撞到火星上,飞机毁了我的朋友也死了,只剩下“我”幸存下来。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把“我”带到了他们的猫城,从此“我”开始了痛苦和艰难的猫人生活。我在猫国的所见所闻给“我”触动很大。这个猫国也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猫人在古代曾打败过外来的侵略者,可是在最近的时间里,猫人自相残杀,一致对内。猫人主要靠吃迷叶生存,皇上和官吏把迷叶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们靠外国人管理迷叶,以分发迷叶为手段来盘剥人民。他们惧怕外国人,不知道被侵略的概念,一遇到外国军队入侵就想着投降。“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猫城最后终于因个体日益膨胀的私欲而全城覆灭。猫人这个民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猫城这座文明古城也从火星上消失了。这部小说的超时代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充满神奇的幻想猫国所发生的一切。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仔细研读小说我们会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科幻故事,而是有着深刻的主题的。小说中的主题绝不只是作者对猫国的灭亡而痛惜。在小说文本中,作者所要向文本接受者传达的主题信息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运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讽刺等手法在讲一个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主旨是含蓄的,蕴涵在故事之中。[7]因此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作者是在讽喻。猫国及发生的一切都是喻体。那么本体是什么呢?从讽喻的语境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就是现代讽喻小说,本体就是现实。我们需要从在讽喻语境下来解读其主题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主题思想。作者在小说中有的地方只是叙事而并没有发表议论,有的地方作者在叙述完以后谈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叙而不议和叙而后议两种讽喻文本。

三、讽喻语境下《猫城记》主题的解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猫城记》的主题具有讽喻性。要领会蕴涵在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小说主题的讽喻性正是体现在小说中猫国的社会生活,猫人的精神面貌,猫国的政治气氛,以及猫国的末日这些典型的讽喻性的事件中。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小说中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准确有效地解读具有讽喻性的主题。

(一)以猫国的社会生活讽喻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

猫国这个被虚拟出来火星上的一个文明古国生活着一群猫人。猫人靠迷叶维持生活,当大官的管种迷叶和卖迷叶;小官需要买迷叶,没有官的猫人,便坐等迷叶。收迷叶时还要打死几个猫人,用他们的尸体来作为迷树林的肥料,期待来年能够收成好。猫国里无人种庄稼,猫国没收入,皇上国库靠出卖国家的宝物和土地给外国人获得收入。猫国的迷林是由国家雇佣外国人来看守的。显然猫国的社会现实讽喻的正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国家经济衰败,人民贫困,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劳动人民的生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迷叶正是鸦片的代名词“医好个人却医死了国家”[8]一直毒害着国人。当局出卖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因此黑暗的猫人社会讽喻的正是一个充满千疮百孔的面临着危亡的旧中国社会现实,是作者对当政者的黑暗统治和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控诉。

(二)以猫人的精神面貌讽喻国人的国民性

老舍用犀利的语言、讽刺的笔调描写猫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猫人在迷叶的作用下懒散,“在这个丑恶的社会,处处是疑心,渺小,自利,残忍。没有一点诚实,大量,义气,慷慨”。[9]在“我”看来猫人没有骨气,没有判断力,没有人格。 他们自私愚昧,冷漠和怯懦。他们身体弱,精神萎靡不振。猫人就喜欢一致对内,搞内斗经常是斗得你死我活。但猫人中的大鹰是一位想振兴自己民族的英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牺牲唤醒猫人的觉醒,但猫人太麻木。作品提到当他被杀头示众时,人们却只知道糊里糊涂地围观,看热闹。没有人会问“这是谁”,“为什么死”,“我”听到的只是些“脸上的毛很长”,“只有头,没有身子”等话语。[9]猫人的民族劣根性导致了猫国的灭亡。所以作品中的“我”说“国家灭亡是民族愚钝的结果”。[9]猫人的精神面貌不正是和现实中的国人一样吗?在这里作者借猫人来讽喻国人。他深刻地剖析了国人的国民性。同时作者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将国民的这种劣根性与民族的存亡与振兴联系在一起。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讽喻希望文本接受者对国人的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而认识到要使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就必须深刻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和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唤醒麻木的民众。仅仅靠少数人的觉醒是不够的,绝大多数民众的落后的国民性和愚昧麻木的民族精神面貌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变。

(三)猫国的“哄”的政治风气讽喻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在《猫城记》中,政党被称为“哄”,皇帝是“万哄之王”,“他们得到越多,人民越穷,因为大家只管哄,而不管经济的问题。政治不再为人民服务,而是鱼肉猫人、欺压猫人、盘剥猫人、用以谋取私利的工具。在猫城中,人人工作、人人快乐、人人安全的‘大家夫司基’主义”。[9]作者眼里,猫人的政党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而是被用来谋取私利,所谓的民主是虚无缥缈的,是幻想。作者生活的三十年代正是国家的黑暗时期。国民党这个政党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所谓的民国政府只不过是新军阀在战胜旧军阀后的政府,维护的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人民在经济上仍然是贫困的。国民政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对内实行独裁的政府,民主只不过是个幌子。老舍显然对于这种政治已失望透顶,因为这种政治风气已无力挽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种失望流露出了作者的冷峻的理性思索和批判。[10]

(四)以猫国的灭亡讽喻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猫国在遭受外敌入侵时,统治者崇洋媚外,依靠外国人来管理迷林。而外国人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不能分裂给猫人带来任何好处。在猫国国土一步一步沦丧的形势下,以猫国的大蝎为代表的官吏们首先想到的是投降。而这与现实的旧中国的现实不正有类似之处吗?自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反动派总是依靠外国势力,惧怕外国势力。外国势力时而联合起来瓜分中国,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入侵中国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得国家处于危机的边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讽喻发出了民族危亡的呼号,对统治者卖国以求苟安的可耻行径表示愤慨并进行讽刺。“我沉痛地说:我不是读着一本书,我是听着灭亡的足音。”[9]这句正是叙而后议式讽喻文本的标志,突出了作者的讽喻意图,也迎合了文本解读者的期待。

综合以上讽喻性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真意与小说的讽喻性主题。作者对封建旧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和当局反动统治进行了无情揭露并表达了愤激之情。同时作者号召改造国民性,发出了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呼号,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责任感。这才是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道理。通过讽喻的手法,作者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同时又为文本解读者提供了解读线索,文本解读者不仅能够认识到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民族存亡的关注,而且为作者高超的讽喻艺术所吸引,获得了文本解读的审美情趣。[11]

总之,在讽喻的语境下,《猫城记》是一部典型的现代讽喻小说。老舍运用讽喻的手法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小说的主题蕴涵在一系列典型的讽喻性的事件中。基于这一点,文本接受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事件的讽喻性含义,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揭示出含蓄蕴藉的小说主题。文本接受者通过讽喻语境下的正确解读,不仅能够领悟作者的真意,而且能够被作者高超的讽喻手法所吸引,获得文本解读中的审美享受。

[1]王淑明.现代评坛《猫城记》[J].现代,1934(3).

[2]马兵.想象的本邦——《阿丽思中国游记》、《猫城记》、《鬼土日记》、《八十一梦》合论[J].文学评论,2010(6).

[3]徐文斗.关于《猫城记》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1983(6).

[4]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吴士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7]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J].齐鲁学刊,1997(5).

[8]李渝凤,张明利.于讥讽中表真意——读《格列佛游记》与《猫城记》[J].琼州大学学报,2004(5).

[9]舒济,舒乙编.老舍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10]杨莉.《猫城记》文体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陈园.从《离婚》《猫城记》看老舍小说的反讽艺术[J].安徽文学,2009(12).

猜你喜欢
接受者语境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Flu Study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