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群 徐长文 刘诚悦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是落实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中组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优秀团员的培养,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校园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这给新形势下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任务努力奋斗,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2]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地吸收一批又一批优秀团员青年入党,来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1.“推优”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通过深入开展“推优”工作,进一步在大学生中树立典型,培养先进,从而建成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党、团青年骨干队伍,影响并带动大批学生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培养造就更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样,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党的目标才能实现。总之,做好“推优”工作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及事业建设的迫切需要。
2.“推优”工作是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一方面培养造就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实了党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增强了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高校团员青年中开展“推优”工作,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团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地位,有效促进了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3.“推优”工作是党、团联动建设的切入点。
高校作为培养党和国家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重视推荐大学生中的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把“推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这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又是高校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推优”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党团组织的无缝对接。
“推优”工作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推优”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自下而上”、“党团衔接”的原则,严格“推优”程序,确保“推优”质量。我校党团组织对落实党建带团建、做好“推优”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推优”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部分学生团员对“推优”入党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团员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也有部分团员对“推优”工作认识不足,对“推优”条件和程序缺乏了解,认为“推优”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很多团员对待“推优”态度冷漠,民主评议过程中产生随意情绪,直接影响了“推优”的质量。
2.基层团干部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负责“推优”工作的基层团支部书记缺乏必要的工作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优”工作程序的有序进行、实际成效和团员对“推优”工作的认可。另外,基层团干部对“推优”工作前期准备不充分,对“推优”政策宣传不到位,也是广大团员对于自己在“推优”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充分认识的主要原因。
3.“推优”机制不完善,“推优”程序不规范。。
“推优”工作是一种面向全体团员的公开化活动,每一名符合条件的团员都应有同等机会参与评选。有些基层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缺乏广泛性,由相关教师或党支部委员会直接确定“推优”对象,使“推优”工作失去了群众基础;有些为了体现公平,只采取简单投票的办法进行评选,最终把“推优”变成了“选优”;有些在“推优”对象的评选上只进行民主评议,没有民意测评环节,许多团员碍于面子或怕得罪人而不敢说真话,造成“推优”结果缺乏真实性;有些基层党组织在“推优”过程中先确定培养对象,只是在整理发展对象的有关材料时才让团组织负责人签字、盖章,致使“推优”工作程序颠倒。“推优”工作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有着规范化的程序,但目前的“推优”工作却存在标准模糊、弹性过大、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4.缺乏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
目前的“推优”标准较为笼统,缺乏系统的、多面的“推优”评价标准,造成评价偏重于学生成绩,很难把发展较全面,能为班级作出较大贡献的学生推选出来。而那些学习成绩好、人缘好、不参与班级工作的学生却很容易被推选出来,对考察对象缺乏客观真实的全面评价,不利于调动表现突出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对不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也起不到鞭策作用。
5.党、团结合不够紧密,“推优”工作育人效果不足。
“推优”工作中党团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很好地形成团组织积极推、党组织主动接的良好工作局面。大部分基层团组织把“推优”理解为把优秀的团员推荐给党组织就结束了,一经推优后,教育管理工作就由党组织负责了;一些基层团组织搞突击“推优”,不注重平时的考察、培养,较大程度上存在着重推荐轻培养的现象,违背了“推优”的初衷。
如何做好高校团员“推优”工作,保障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是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我校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创新推优方法,增强“推优”的公正性,充分发挥“推优”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重视前期教育,强化思想引领,体现育人功能。
高校团组织在开展“推优”工作时,必须把对学生团员的培养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推优”工作的育人功能。在现有基础上,一是保障思想汇报制度,及时了解培养对象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二是在团日活动中加大对培养对象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活动来增强培养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三是加强基层团干部岗前教育与培训,使其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遵照执行。
2.加强“推优”工作宣传,做到推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向广大团员宣传“推优”工作的意义,明确“推优”工作是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团员意识,从思想上保证“推优”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校刊校报等媒体作用,开辟“推优”工作专栏,使“推优”政策、程序人人知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在申请入党人员中进一步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培训活动,夯实“推优”对象的思想基础,使“推优”理念真正走入广大团员的生活中。
3.实行量化考核标准,提高“推优”科学性。
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参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科学的团员评价体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全面记录大学生在校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平台,它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术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每个青年团员在大学期间成长进步的每一步[3]。团组织可以结合这样一个平台,从多方面量化对团员的考评指标,使优秀团员的标准更具操作性,变单纯的“重结果”为“过程与结果并重”,从而推动推优工作的科学化,坚持公开、公正与公平的原则,创新评议方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团员评价体系。
4.做到党、团同步,保证“推优”工作衔接。
一是做好计划同步,团组织每学期向党组织推荐发展对象的时间,需在党组织制订发展计划之前;二是做好培养教育和考察同步,党团组织密切合作,对推荐对象进行教育,共同担负培养考察的责任,形成综合考察意见;三是做好推荐和接纳同步,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开展“推优”工作,经党组织研究确定为发展对象,对超过一年未被吸收入党的推荐对象,团组织要进一步地培养考核和重新推荐。
5.创新基层团组织形式,扩大“育优”的环境。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是以教学班为基础的传统团支部进行“推优”工作的开展。但在新形势下,传统意义上的班团概念和工作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高校应把“推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基层团组织形式上,扩大“育优”环境,尝试成立适合对“推优”对象进行考察和培养的基层团支部,如:以院校学生会为依托成立学生会团支部、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成立社团团支部、以科研课题组为依托成立实验室团支部、以教学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为依托成立流动团支部等,对传统团组织形式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在工作载体和活动设计上注重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多渠道、多方式的工作手段,增强“推优”对象的实践能力,锻炼“推优”对象的意志品质。
6.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新形势和谐校园。
学校各级团组织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推优”工作方式方法。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以便及时掌握反映广大团员意见和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使“推优”工作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团员青年,进而形成新形势下团组织“推优”工作秩序井然的局面,为构建和谐校园美好蓝图画上强有力的一笔。
[1]高荣飞.高等学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工作研究[J].企业导报,2011(8):87.
[2]孟国忠,黄平.新时期加强高校团员“推优”工作的意义及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57-158.
[3]陈迎红.创新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