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2-08-15 00:42贺林波
文教资料 2012年3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宋 杰 贺林波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在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今天,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界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论上指所有的人,政治上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把人看作主体,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它把人作为目的尊重人的基本要求、合法权利和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所谓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将每一个学生视为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应该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发展、稳定、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升华。

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人的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发展个性就是发展独创性和个别性,培养独立人格。四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追求目标和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1]人的所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本性的需要,所以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奠定了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是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一致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与诠释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凝聚与升华。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主体人格、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得到尊重,人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自由、公正、和谐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看到时代变化,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规范与改革前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必然要求教育要重视人、尊重人,为人发展自身才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绝对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倾向比较严重;作风懒散,团队意识较差;个性十足,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低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压力无形中束缚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针对学业出现的彷徨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针对感情问题,有些大学生往往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出现情感纠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和责任重大,加之长期以来困扰辅导员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四、高校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以生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树立“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教”围绕着“学”展开,在教学内容的择取上,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特别应对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的途径,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理论对他们有营养、有价值,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方式上,应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灌输,如启发式、研究式、专题式、讨论式、演讲、辩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3],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营造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努力树立权威,而是去权威化,关爱、信任、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尊重受教育者应有的平等地位,教育过程就是不完美的”。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念。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正确的观念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观念不能仅仅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决,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在错误中发现真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生为本的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当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立志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和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现实的紧迫任务,它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关系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的落实。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尤其是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4]

(四)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尚科学与理性的人,青少年学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他们有高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切入点,着眼于处在当代诸矛盾之中的人,引导教育对象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反思社会发展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意义和价值,探求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效。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忽视对事物本身的价值的评估及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提倡人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施教,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绝对的一切从主体人出发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手段,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有可能出现过于重视人的价值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倾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也不忽视对物本身的重视,不忽视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否定它的工具价值。[5]我们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工作任务的完成这两者的和谐统一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归根到底人是目的。关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得生活就越能道德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0,(8).

[2]胡锦涛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03).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高教出版社,1999,(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