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雅凤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借鉴世界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科教育方面,国内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值得思考。
1.教学方式不同。
教学方式的不同是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个性教学法等[1]。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虽然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其核心理念却是相同的,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或主体。我国一直沿袭的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的专业虽然有部分实践课程穿插在教学中,但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主动性有待提高。美国的高校普遍采用研讨课方式,课堂讲授与自学时间的比例约为1:4,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学时很少,教师只起提示和引导作用;学生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调查、研究、写作专题报告等,以培养其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德国高校讲授课时的比例约占全部课时的50%,而且主要由教授进行指导性启发报告,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对学生是否参加听课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发问,老师也随时提出问题;而习题课、实验课、讨论课、课程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解释、讨论,以培养其综合能力。同时,一些高校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科研活动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锻炼其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施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等[2]。
2.教材更新速度不同。
国外大学一般来说教材更新速度很快,教授给学生的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例如他们不讲C语言,只讲微软最新开发的或正在使用的语言。他们的理念是,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更新,教材也必须不断更新。而国内在这方面明显有差距,很多课程教材使用的是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3.实践环节比重不同。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有丰富灵活的实践课程。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负责开设技术创新课程,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3]。在这项试点的推动下,美国上百所大学纷纷开设和制定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和实践计划。耶鲁大学每年学生的实习地点都会变化,并且很多是在国外,实践内容丰富多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3]。而国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4],少量的实践环节还存在走过场的问题,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弱,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4.考核方式不同。
国内高校现在主要还是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一门课主要依靠期末一次答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国外大学对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美国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每学年要进行2至3次,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论文、演讲、报告等;其考试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德国大学的很多课程采用讨论课的教学形式,考核方式也很灵活。教师在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情况来评定成绩。日本的大学闭卷考试的课程较少,主要以课程论文及实验报告等为主,部分课程施行开卷考查。英国的高校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分的形式,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包括作业、考试、论文、平时表现等,且作业、论文和平时表现占综合成绩绝大部分比例[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有效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
5.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大学一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麻省理工学院强调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指出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英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德国大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6]。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目标和课程结构仍然是按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预先设计的来执行,许多学校采取相同的学制[7]。培养方式的雷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1.大力引进新教材,加强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
引进新教材是建立在更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引进一批全新的教材,使这部分课程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对某些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更新,即仍然沿用原教材,但须增加新的教学参考书。
实践方面,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课间实习。现有课间实习存在时间短、实习场所陈旧、实习内容综合性不强等问题,应加强所有课程的课间实习,并相互联系,设计联合实习路线,争取建立综合性更强、内容更为丰富的课间实习体系。第二,建立实习基地,并加强实验室建设,增补新的实验仪器器材,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其巢湖实习基地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增补了新的实验仪器器材,为学生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
2.进行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的改革。
要逐步改变教师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加课堂互动、课堂研讨所占的比重,并结合实习,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与此相对应的是考核方式的逐步改变。应在继续保留闭卷考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小测验、课间实习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并将其作为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本科教学改革中,计划每门课堂的测验不少于3次,每次15~20分钟,并鼓励形式多样的课程小论文、课堂研讨,并继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材引进,在新的教学框架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型的新型教学模式。
3.开设量多面广的选修课。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的兴趣,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兴趣、专长,开阔其视野。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6000多门本科课程,几乎生均一门课程,学生选课空间大[1]。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应在做好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大量开设不同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其文化素养,为通才教育打下基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贯彻“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思路,大力推广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拓宽口径、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成功经验,开设了三大课程模块:(1)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技能课程、分层次通修课程;(2)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3)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从而构建起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更强动手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有必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对本科教学内容、教材进行更新,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进,逐步淘汰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型教学模式;加强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撰写相关实习指导书,形成完备的学生实习体系。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意义重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1]陈雪钧.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2):128-131.
[2]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亚太经济,2010,(2):89-92.
[3]顾明远.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8.
[4]何建东.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27(8):194-195.
[5]PORTER A L.A systems model of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university STEM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95(1):78-82.
[6]陈建成,李勇.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1):14-18.
[7]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