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机制创新

2012-08-15 00:42:55刘佳佳
文教资料 2012年28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德育图书馆

刘佳佳

(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1)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均受到广泛影响,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也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作为大学德育重要阵地的高校图书馆,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同时,德育功能的发挥和机制创新研究能力的亟待提高,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和高校德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祖国统一、科技进步、国际交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同时,面对国际上的战乱不断、纷争四起的风云变幻,大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的真实含义,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

1.政治信念不够坚定。

少数大学生对于党的重要政治思想,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学习不够。目前,大学生对党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指导思想普遍认同,但有些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大话、套话,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做到知行统一。还有一些学生积极申请入党,但入党动机不纯,认为死记硬背一些党的纲领文献顺利过关即可,跟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坚定政治立场相偏离。甚至有个别学生受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对共产主义信仰抱悲观态度,而对西方国家的一些功利主义价值观追捧,把它当做自身的信条。作为国家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不容忽视。如今我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处于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也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服务奉献精神。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前除了学习外,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上家庭的宠爱,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不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化。比如,在思想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崇公私兼顾及合理的利己主义,理不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缺乏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在择业选择上,大学生大多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待遇好的地方去,较少或几乎不考虑迫切需要人才的贫困地区;在与人相处方面,有些大学生只考虑自身利益,很难用宽容的心胸和换位思考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将自己放在利益中心的位置上,经常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而出现对他人的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低的不对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成长。

3.道德意识模糊,社会主义荣辱观淡薄。

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相对滞后,对他们的人品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塑造有所忽视,加之市场经济负面作用所引发的拜金主义、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影响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形成,致使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在道德观念上陷入困惑、迷茫、模糊的误区,不能明辨是非。有些学生自称有自己的哲学,被称作所谓的民间思想家,深陷自己的所谓逻辑,犯了错还会振振有词。更有甚者还缺乏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缺少基本的法律意识,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影响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缺失

现阶段大学图书馆更多的是疲于图书馆管理,实现其最基本功能,如借还书籍、查阅资料、文献传递、代查代检、提供课余学习文化生活场所、提供电子阅览媒介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德育功能,导致德育机制缺失或单一,或者德育功能流于形式。目前大学图书馆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环境和资源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举办一些学术讲座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陶冶和感染的德育效果,但需要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图书馆德育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创新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机制

1.利用拓展图书馆资源,开辟德育阵地。

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审批和采购图书、补充馆藏的时候,要认真鉴别其思想内容,合理采集那催人奋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献,内容从人生哲学到历史、文学艺术乃至恋爱和运动等,任何涉及大学生思想困惑方面的内容都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图书馆中寻找到。除了传统的图书资源外,现在还有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更容易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接受。品位高、知识性强、具有感染力的优秀图书、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媒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2.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立德育基地。

将校园文化与图书馆德育思路相结合,创立德育基地,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学校校风、校训的感召下更容易接受图书馆德育的熏陶,德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如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与相关部门联合创立的“周恩来研究基地”,鼓励学生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伟人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中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3.组织开展多种德育活动,构建德育群体。

开展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各类读书节活动、学术讲座、图书展览等,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互动中培养学习的兴趣、诚信守信意识等,形成努力学习、积极竞争的良好氛围。在读书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大学生群体熟知图书馆,将他们吸引至图书馆良好的德育氛围中来,促使大学生将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养成进图书馆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4.与德育工作者互动,拓展德育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引路人,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线,所以要将他们从课堂请进图书馆,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和与学生交流中遇到的种种典型问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类资源,构建切实有效的德育平台。如由高校辅导员引导,将理想缺失、没有目标的大学生吸引到图书馆中来,培养这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确立目标,为目标而努力学习。或请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德育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正确利用图书馆资源。另外,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给图书馆采购等提供中肯建议,让图书馆的德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德育平台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5.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发扬主人翁精神。

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可以请大学生直接参与,让大学生的读者转变为管理者、服务者,如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成立大学生图书馆社团、号召学生成立义工服务站等,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来,提高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对图书馆的感情,为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如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更容易理解对图书、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爱护,对图书馆卫生人文环境的保护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体会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进而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以学生的语言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与生俱来,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我们应该关注它和建好它,不断发展其德育功能,创新其德育机制,使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1]谈红玲.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7,2:83-84.

[2]司新霞.关于高校图书馆德育职能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60-361.

[3]方文,苏志勇.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初探[J].中国德育,2006,1(11):52-53.

[4]杨月珍.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1996(1):27-28.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德育图书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