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
关键词:美的绘画儿童

汤 璐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童年是我们最纯真,天真无邪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还记得那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景象,沉醉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欢乐时光。而这段时光就是发觉孩子潜能的最好时间,是孩子绘画自由创作的开始。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唯一能渗透灵魂的工具。而孩子则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精灵”,他们用自己的画作为与世界沟通的语言,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如果说绘画是他们“心灵的窗户”的话,那么儿童美术教育则是开启心灵窗户的钥匙。儿童美术教育起始于18、19世纪,但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始重视起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儿童美术教育起步晚,理论研究的落后出现了多方面的误区,从而导致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出现偏差。

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前人们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为了与国际接轨全国开始提倡学习英语,而美术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一门选修课,在多数教育者的观念中,德,智,体早已成为固定的教育内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学校的教育主要还是围绕着几大主科发展,美术课仍然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有时主科老师觉着时间不够用还会利用美术课的时间甚至有时美术课就被挤掉了,很显然美术处于一个“替补”的位置。其次,不遵循儿童心理和审美意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知道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把课程讲完,讲到一幅画时只是说如何去欣赏,而忽略了画背后的故事,画是怎么画出来的,怎样去画的,怎样去观察,灵感的来源等。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1]有了兴趣便有了创作的灵感与动力。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喜欢绘画的。其三,教学过于成人化。家长发现孩子细化画画,便把他送去专业的培训机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早点学熟能生巧,说不定以后能成为大画家,对孩子有高期望那是好的但有时家长的好心反而会变成“驴肝肺”。大量的基本功训练,老师说怎么画学生就跟着怎么画,最后的评价标准就是谁画的“像”谁就画得好。长期这样下去,不但没有激发孩子的绘画热情反而会渐渐对画画失去兴趣,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技法训练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培养他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画画的心。其四,儿童美术教育的模式化。儿童美术教育有三种较流行的模式化:A.“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兴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画娃娃则大多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是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单一化的一面,毫无生气。B.“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花鸟。所教的孩子则反复训练这一画法,以至于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C.“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考专业院校成为专业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专门临摹成人作品,讲授一些连专业学校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法则重点在知识技法上。[2]其五,儿童美术教育过于商业化。大部分家长不了解儿童美术教育,觉着老师画得好就行,孩子画得“像”就行,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教育机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急功近利,迎合家长的心理,大力吹捧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对儿童想法的考虑,使儿童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为何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不容乐观呢?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其一,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力度不够。儿童的教育关注着孩子的未来,所以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国内外教育学者、老师增加交流的次数,相互借鉴,吸取经验。其二,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教改形式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儿童美术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体验;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孩子;注意儿童画的方式,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儿童的画。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要多表扬、多肯定、多启发;教师应在教课的业余时间丰富自己教学知识和经验,加强理论的研究,多看多学习向成功的教育者借鉴。其三,家长的素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部分家长仍然有陈旧的思想,一律追求孩子的学习效率,用“像”与“不像”来判断孩子画的好坏。不仅降低了孩子学画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对绘画产生反感的心理。家长应给孩子最大的支持,用鼓励的方法激起他们对学画的兴趣,同时尽量给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

只有对儿童心理、习性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的美术教育表现归纳为以下特点:其一,儿童对美的感受往往与他们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儿童在情绪高涨时候容易产生美感,在消极情绪下,对美的事物反应迟钝,甚至产生反感。例如儿童身体健康,有安全感,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时,情绪常常是良好的,轻松愉快的,此时他们较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美的感受。其二,受心智发展阶段的制约,幼儿的美感较为肤浅,表面和单纯。他们往往喜爱鲜艳夺目的颜色,不太注重色彩的协调。如3岁的儿童最先认识的颜色是红、黑、绿三色。他们对显而易见的,简单形式的美易感受,而对内在美的把握,对美的造型表现形式的比较与选择,则在学龄前晚期才开始发展。其三,儿童对美的感受往往会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带有强烈的动作性特点。如儿童在玩造型性游戏时,感受美的东西时总爱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甚至以动作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通过操作和活动等各种综合的感觉来获得美感的享受。通常,他们不能在静态中欣赏美,他们的审美活动总是要和某种动作或活动相伴随,可以说,幼儿的表现具有行动型的特点,因此组织指导造型性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这一生理性特点。[3]

我们可以将儿童的绘画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2—4岁左右为“涂鸦期”,3岁左右为“象征期”,4—7岁左右为“图式期”。罗恩菲尔德认为:1—2岁左右的儿童,美术对于他们来讲初次对环境的接触是体验和反应,通常以摸、看、感受、听、嗅。而2—4岁时为“涂鸦期”,随意的涂鸦,无意识的,纯粹是喜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画出了自己的感情对他们来讲绘画就像是一种游戏。“图式期”的儿童开始产生自我心中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绘画,而他们的画有以下的特征:其一,透视的差异性。由于儿童缺乏逻辑思维,他们画的桌子、椅子等的四条腿都是平面的,没有透视这个概念。其二,透明的车就像照了X光一样把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画了出来。如画了裤子但还是可以看见腿,画了房子但可以看见房子里的人。其三,把不同地方看到的东西画在一起,这一点表现了儿童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四,在孩子的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在孩子的画里经常会看见“太阳公公”、“月亮婆婆”,“春姑娘”等,把物体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一起玩耍。以上的阶段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层的儿童表现形式不同,“图式期”是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应该发挥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展现自己绘画的特色,在这个时期教室和家长应该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画不要横加干涉,尽量不去更改他们的画,不受法则的拘束就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但也应注意因材施教,选择孩子喜欢的表现方法,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

三、对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一书中把儿童个人成长特征分为七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给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儿童才能对美的兴趣、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渐渐形成在掌握简单造型技能基础下,展现其自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其一,生活中处处展现美。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可使儿童在环境的影响下,对美产生兴趣,感受环境中的美,培养对美术的喜爱。室内环境要干净整洁,色彩丰富,温馨让儿童充满幸福感的学习与生活。家具的造型要新颖,颜色要多,色彩可以激发儿童创造的灵感,有一种想画画的感觉,美的环境唤起儿童的美感,增进对美的欣赏力和对美的表现。室外的环境大多面积被绿化覆盖,可以把植被修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艺术感,成为儿童的乐园。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儿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要热爱生活。其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的情感表现形式。”所以家是孩子幸福的港湾,家长应与孩子积极配合创设美好而温馨的家庭。首先家庭成员要与孩子经常互动,如带孩子去动物园,去郊游,让孩子内心充满幸福感;其次家庭环境,最好留出一面墙给孩子作画,给他们营造一种画画的氛围,在墙上挂一些绘画作品、孩子的画、一起出行游玩的照片等,家中也可以养一些小动物,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和观察,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喜爱的东西,并会试着画出来。其三,让儿童走向自然,走进真实生活。大自然有着无穷的魅力,亲近自然是儿童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真实生活丰富多彩引导孩子去视知觉和感知事物的形状和色彩,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种繁多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变换多端的风云景物,从内心深处真实体会“美”,并激发孩子表现和创造美的兴趣。其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儿童自由成长,自由飞翔,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这就要求让孩子保持一颗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想象之门的基本要素。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亨利·摩尔对非洲木雕融入了装饰的原始特征,他对东方园林中的假山石的好奇,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洞理论。与此同时,欣赏作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孩子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想象力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也给社会注入新的生命,成为下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目标。其五,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但切忌不可强迫儿童画画,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从涂鸦期到基本图形期,再到起始涂绘期,根据这个进程去鼓励儿童。

教育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在当今的社会的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开拓儿童创造和想象的潜能,同时还促进了个性自我与尊重人格的形成。要遵循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遵循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1]林培明,徐俊主编.沭砚广益集: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1:62.

[2]王宏欣.浅谈儿童美术教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3):64-65.

[3]张小鹭著.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7-68.

猜你喜欢
美的绘画儿童
好美的雾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