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群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高中音乐教材已全面推广并使用多年。新的音乐教材处处都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突出审美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教材是“死”的,而学生和整个教学是“活”的。因此,在新教材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关于教材如何使用的不少 “思考”。如:教材该如何使用才合理,怎样能够更好地使凝固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和理念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能力,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和统一不变的教材,教师该如何做,等等。但很少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教材的研究。而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对教师所选用的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懂得如何运用教材进行主动的学习。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并学会主动运用教材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矛盾。
传统的教学观“重权威”,教师是“权威”,教材也是“权威”。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对待教材的观点也必须有更深刻的变化。
1.教材是工具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它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媒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教科书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逐步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从接收发展到创新。”①
音乐学科有其特殊性。音乐音响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的特征,使得学习过程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具备基本音乐的表现力、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和增加音乐学习的动力”②。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只做音乐教材的“扬声器”,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充分地研究教材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地、恰当地、创造性地、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和提高审美情趣的有力工具。
教师不仅自己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材,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在音乐课堂以外,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如,以教材为内容,针对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扩展知识面。使教材不仅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工具。这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主动地开展终身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2.教材是资源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视角看,教材的定义是:“①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原理;②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地、系统地习得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③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③
《音乐鉴赏》(人音版)新版教科书,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和亚非拉音乐四个板块构成,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价值观。以音乐文化作为编写主线,既强调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又重视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音乐鉴赏》(人音版)新版教科书,是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主要教材,内附光碟一张(包含了课本中的所有音乐片段)。在设计理念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高中生的音乐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音乐学习过程与方法,融入音乐知识与技能,在呈现方式上留有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音乐学习的基本方法,体现了《标准》的基本要求。
然而,教材既然是资源,就可供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而不是当成教条来逐条地遵守。否则,将有悖于教材编写的初衷。教材是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都适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教材做出创造性的选择,以使得教材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同时,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还泛指与教科书作用相似的多媒体或网上教学资料。作为教师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教科书上(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而应该有“一双慧眼”,有效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对教科书的不足及时有效地补充。并且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这样做,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适应学生现有水平。
学校音乐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课程内容的标准及实施的建议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表述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④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等。怎样“教”与怎样“学”才能使教学达到高效,是教师和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判断音乐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首先看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否提高、基本的音乐表现力是否具备、音乐审美情趣是否提高、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否增加和音乐学习的动力是否被调动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材料、能源并称为社会三大支柱。信息资源急剧膨胀、信息获取渠道多样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反映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学生面对的音乐信息复杂多样。对音乐信息的搜集与选择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材除了教科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因为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学生的差异是特殊性。这种补充,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补充,更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补充。这种补充是自主的、探究的。
(2)因构件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差,且内部和外部温度差异很大,实际分布多属非线性,所以对桥梁整体温度荷载效应进行研究的重点是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在分析结构关键节点时,可借助有限元法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在分析和计算结构的整体时,通过对实测资料的研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可对复杂的空间温度场进行简化,使其变为二维变量分离,从而简化找出能使结构进入最不利状态的温度及其实际分布的过程。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如: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
全班同学被分为四个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信息搜集员等。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课题:多彩的民歌
组织形式: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研究,搜集整理资料,并做成PPT,有小组推荐成员做展示。
小组A:飘逸的南国风。四位同学一起上场,分别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基本特征、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除了音乐教科书所提供的素材以外,还搜集了很多课本以外的资料。如:《茉莉花》、《采茶舞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学生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民歌翻唱的资料,如超女版的《民歌联唱》。
小组B:高亢的西北腔。两位同学负责讲解,一位同学负责PPT演示,对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以及代表作品做生动的展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班级气氛热烈。
小组C:独特的民族风。全组成员一起上场,分别展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的音乐,并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做介绍。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还配上音乐起了各个民族的舞蹈,叫全班同学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愉快地学会了音乐知识,且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主动建构完成的,效果好。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得到了提高,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演唱、舞蹈等),音乐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音乐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了。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针对新教材存在的不足。如:知识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安排不够恰当,单元之间彼此缺少关联性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状况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新课程的理念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低效学习的状况,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提高能力。
注释:
①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2.
②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37.
③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2003.9:42.
④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3.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纪永慧.高中音乐鉴赏(人音版)教材分析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
[4] 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