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寒春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学习型组织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但学习型组织理论真正构建起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圣吉的专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后[2]。目前学习型组织已从最初应用于企业延伸到政府、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为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实体单位发展的先导性价值理念。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参与最广泛的群众性组织[3],在社会价值引导、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文化传播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创建学习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传统高校体制下的社团建设模式已不适应学习型高校的发展要求,创建学习型社团文化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专业的界限在学分制下不再壁垒分明,固有的班级组织逐渐被打破,基于学生各种兴趣的学生社团则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载体之一。高校社团在这种新形势下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成为社团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1)缺乏动力。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创建大都以自发为主,许多学生社团对自身发展显然缺乏长远整体规划,缺乏能凝聚社团成员的持久性目标和精神动力,社团发展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导致社团成员难以产生真正认同。另外,学生社团经费缺乏保证、活动场地不足等原因也束缚了社团发展,导致我国高校社团总体数量偏少、类型单一[4]、难以吸引学生长期的参与。
(2)缺乏创新与活力。
当前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单一,一项活动沿袭经年不变,内容缺乏创意。部分社团活动开展大都依赖于学校或指导教师,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独立策划、实施活动的能力较差。有些社团甚至形同虚设,成立之后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活动;有些社团有虎头蛇尾迹象等等,这表明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
(3)缺乏向心力。
共同目标的缺失、活力的缺乏,使得作为社团成员参与性受到很大影响。社团活动的主体大多是刚进校的新生,而社团中的老成员对社团活动反应冷淡;社团管理呈松散甚至放任自流状态,社团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明确,成员角色意识淡薄,社团发展的梯队建设、团队建设不健全,难以形成合力。
(4)缺乏影响。
高校社团活动尽管日渐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抹亮色,但其影响的范围和持久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对社团成员而言,社团类型、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特色不显。社团类型以娱乐型居多,结合专业特色的社团偏少,缺乏知识含量,导致成员获得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有限。对社会而言,高校学生社团仍限于校园的狭小圈子[5],与社会关联少,社会影响不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做出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自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修炼艺术以来,学习型组织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坚实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的管理型、创新型组织理论。基于这一理论视角来探讨高校学生社团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在社团定位和发展上,学习型社团将社团从事务性、活动性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社团成员成长与发展尤其是有效团队学习的摇篮。基于所有成员之上的共同愿景凝聚着所有成员的力量,社团发展因此而具有长远性和规划性。在横向上,各个社团彼此结成了以学习、成长为核心的关系,社团之间不再是毫无关联、各自为政,社员的发展更加具有坚实基础。在纵向上,学习型社团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尤其是关注学生成长的主动性与目的性。社团活动组织是充满活力和延续的,而不再是当时的过山车般的消长。
在社团核心价值上,学习型社团通过社员系统思考的训练,使他们明了学习价值、生存价值及团队价值的真正意义,建立能适应今后职业生涯的团队价值观。圣吉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6]学习型社团将有助于改变社团活动开展与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功利性,社团发展成为每一个成员共同关心、共同促进的事业。学习型社团不同于传统社团的真正基点在于它是以社团成员为重心,关注的是成员学习潜能的发挥,学习尤其是团队学习将变成他们内心深处真正向往的东西,诚实地面对现实,保持创造性张力,从而产生追求生命价值所在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在活动方式上,学习型社团倡导团队学习模式。成员不再是“一个”,而是或大或小团队中的一员,社员既要体现个人成长与价值,又要关注团队成长与价值。加尔文认为[7]:“学习型组织是善于创造、获取和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成员真正基于兴趣、发展来共同学习,彼此砥砺、彼此沟通,创造力在这种氛围下才能被激发,社团将成为一个“创新型”工场,团队合作精神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在管理模式上,学习型社团焦点不再是活动形式的大与否、热闹与否,而是成员的素质是否得到真正锻炼,从以“事”为中心、变为以“人”为中心。社团管理不再是少数主要负责人的事情,每一位成员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执行者、监督者,变“要我做”为“我要学”,所有成员们把活动视为学习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从活动方式等外在表现上使学生社团得到改善,而且在价值观等内在层面上提升了社团及成员的质量,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创建高校学习型社团文化,其实质是形成一种“以成员为本”的文化土壤、“团队为体的文化”空气和“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阳光的生态性、发展性的学习型、创新型“工场”。笔者基于系统思考,联系高校社团发展实际,提出高校学习型社团文化创建的三个主要方面:
(1)学校层面及社团管理部门提供有利支持,夯实“以人为本”的文化“土壤”。
高校社团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学校领导及社团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这一支持表现在:一是管理上的适度调控,既要掌控社团发展的健康方向,树立其发展的精神导向,以免社团如脱缰之马,偏离社会主流旋律,又不过多干涉其具体事务的处理,以免社团发展缩手缩脚,故步自封,形成官僚性学生社团;二是经费上的大力支持,社团发展起伏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费不足,学校社团因其特殊性,其自身造血功能先天不足,这就要依靠学校层面的坚定支持,保障经费,使其活动方式选择余地大,更为重要的是使其能与社会真正联系起来,不再局限于校园一隅,扩大社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是业务上的精心指导,从实际情况来说,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和活动经验严重不足,其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活动的开展、成员有效学习模式建立、素质提升都需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学校应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教师团队来指导社团活动与发展。其指导教师团队应注重年龄、知识结构、时间配置的组合与搭配,使其指导保持连续性而又不致使单个教师陷入社团事务而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
(2)社团层面及社团建设者形成共同愿景,营造“团队为体”的文化“空气”。
就高校学习型社团来说,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贯穿社团发展与建设中是其重中之重:一是勾勒基于社团核心价值观上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社团发展的高远目标和系统规划,也是全体社员发展的精神动力,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形成高昂的、充满进取精神与活力的精神氛围,为学生素质提升与人格的升华提供坚实基础。这一愿景不仅指社团自身的规划,而是将社团愿景与其他社团相联系,与教学、科研活动相联系,立足于每位社团成员的共同愿望而不是只是社团负责人的冲动想法;二是构架以团队学习为主的践行体验。学习型社团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规划、建立基于学生兴趣、发展方向之上的学习团队。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社团的主要构架和活动方式。团队学习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平行学习,团队内部通过对活动或社会实践的过程的总结,及时进行体验分享,促进团体成员素质的共同提升。让成员在各种合作学习形式中,体验团队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合作的工作价值观;另一种是“代际”学习。这里的“代际”是指进入团队的先后时间差异,社团团队学习中的新老成员的交替是社团发展的必然。一个运行良好的社团建立不易,因此新的成员向资深的社员学习,高年级的核心成员对低年级的成员传帮带,同样也是团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样社团的精髓得以传递。平行学习着眼于全体成员的发展,而代际学习则着眼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两种学习形式相辅相成。
(3)大学生自身积极锻炼系统思维,开创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阳光”。
就学校发展而言,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就大学生而言,创新是不断自我超越的根本,而创新来源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学习型组织提供了系统思维模式,主张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成员的创新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传统的社团缺乏社团成员的深层的参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系统思维的不足。系统思维不仅是整合个人意愿与团队共同意愿的基础,更是实现大学生超越自我的思维武器。而正是在系统思维模式下,创新才有了现实的可能。系统思维首先要求社团成员将社团看做是一个系统结构,不再孤立地看待社团活动和自身,对自身特点与团队发展关系、现实目标与长远蓝图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将社团发展置于整个校园文化系统中思考。其次是要重视系统思维方式对创新、创造的重要性。缺乏系统思维,使得大学生专注于个别、局部,个人潜能得不到开发。学习型社团通过两种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大学生通过“深度会谈”和“讨论”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思维做到重新审视自己,突破认知的局限,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二是通过分享和合作,营造创新氛围,学生情商得以发展和成熟,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总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高校社团发展的重要基石,将极大促进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健康发展,也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1] CangeLosi V E,DiLL W R.organiztional Learning:Observatian to ward a theor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65(10):175-203.
[2] Georges Romme and Ron Dillen.Mapping the LandscapeofOrganizationalLearning.EumpeenManagementJoumal,1997,15(1):68-78.
[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4] 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比较教育研究[J],2004,4.
[5] 林伟雄.青年社会化与大学生社团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9,3.
[6]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 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第五项项修炼》300问.上海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