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星
(扬州市沙口中心小学,江苏 扬州 225003)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教育正发生彻底的变革。当我踏上三尺讲台时,一本课本、一根教鞭、一支粉笔已经不再是教师的形象特征。口耳相传也不再是教学的全部。这几年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涉猎不深,但确实留香齿颊。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取之不竭的水。很显然,现在读书、学习等其他途径都不及媒介给教师及时“补水”的速度。它将一个偌大的“地球村”微缩置放于我们眼前,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获取信息。如果传统的教学是一间华丽的房子,那么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为其安装了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新鲜的空气进入,生命可以鲜活起来。所以多媒体就为教师打开这样一扇吸纳之窗,让储备变得更充实。在不具备充裕的时间或足够的技术能力的时候,仍然有机会利用一些零星的资源制作简易课件随时随地整合到教学中去,更有信心地去接受工作中的挑战。
(一)教学开始使用课件有夺人眼球之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比如作文的开头写得好就被美称为“凤头”。同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开始也须精雕细琢。它要在片刻之间激发起学生的好奇、质疑,并引起美感、共鸣。引领学生情不自禁进入语文课堂所营造的氛围中去。而课件往往可以如此出奇制胜,夺人眼球。例如《大禹治水》课件导入为:波涛汹涌的特大洪水奔腾直下,顷刻之间淹没一切,人们家毁人亡,哭天喊地。学生对洪水无情的憎恨,对灾民惨境的同情等情绪在刹那之间被调动。这时再来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进入整课学习,学生的感情可以恰如其分地自我表达出来,丝毫不会减弱对文本文字的感悟,反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梅兰芳学艺》一开始就展示梅兰芳的生活照和他在京剧中的各种精美扮相,通过视觉上的差异对比,激发疑问:梅兰芳为什么能塑造出这些出神入化的角色?此种例子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听课学习中不胜枚举。课件结合多种电教媒介之长,舍弃繁琐,快捷新颖。或以声音渲染,或以形象激趣,或以图片设疑,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有潜移默化之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流畅完整而富于享受的。一个完整的课件是教师课前备课的结晶,它是教师对文本驾驭最直接的体现。它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的思路,将整堂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下去。即使课堂上有意外生成,也能及时调整,回归完整。而且课件可以防止教师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尤其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尤其适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贯穿始终。
在新授《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以自主创新教学为理念,巧妙运用鲜活有趣的课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过多地提问和讲述,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蕴涵丰富形象的重点词语,同时借助课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丹顶鹤的美丽,初步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实践证明,在构建创造性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节省教学时间,腾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又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高潮部分使用课件起点石成金之效。
语文课从始至终伴随有师生情感的参与。有感悟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有师生交流碰撞出的情感。课件应该在恰当的时候配合教师的引导,以夸张的表现形式使学生积聚的情感瞬间迸发出来,完成思维上的一次跳跃和情感上的一次升华。忘不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沉香救母》时利用精心准备的课件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场景。“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巨大的山峰压向沉香的母亲,沉香母亲的脸上显得惶恐而无助”。(动画展示)这一简单的画面立刻引起学生一片惊叫,纷纷起来控诉二郎神的心狠手辣。“‘啊!’一声尖叫,沉香在救母的途中不慎摔下山崖……”(动画展示)学生再次尖叫,在朗读相关片断时有的甚至流出了热泪。“轰隆又是一声巨响!高耸入云的华山被弱小的沉香奋力劈开,缓缓下倒”!(动画展示)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拍手鼓掌。他们纷纷讲述自己深深地被沉香的顽强精神所感动。通过课件中的动画声效,他们与文本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并在恰当的时候准确地将它表达了出来,此时课件无疑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四)教学结束时,使用课件更能画龙点睛。
语文课堂的结束要么是圆满的句号,要么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问号。圆满的句号表示有所得,留下疑问则要弄清还有何可得。课件在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这点睛效果。例如《月亮湾》课件在按空间顺序逐步展现小桥流水的美,青山绿野的美之后,结尾呈现乡村的清新美丽的全景,引领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顺势完成当堂背诵任务。《蜗牛的奖杯》课件结尾蜗牛背上的沉重的硬壳和闪亮的奖杯不停交替出现,促使学生思考,从而明白骄傲带来的严重后果。课件的结尾应在和前面内容保持连贯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学会给自己的思维做好总结、延伸,以便更好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作为新生事物,它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新颖,在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调动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每个学生眼耳口鼻喉全感官的参与,而课件就是一根感官调节魔棒。哈里波特的魔棒用来惩恶扬善,语文教师应用新时期的教学魔棒“点石成金”,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道感官盛宴。
过去的课堂是平面的。尤其是语文教学,光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显得单薄单调。要绞尽脑汁搜刮图片,拎来音响,带来实物,手舞足蹈,亲自上阵。这些远不及轻点鼠标一个卡通跳出带给学生的兴奋来得强烈。小卡通作笔,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动态的运笔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字的积极性。
(一)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渴望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课文《草原的早晨》时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媒体呈现画面:清晨,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显得异常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尤其惹人喜爱……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同学们,大草原多美呀!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了解当地的牧民们是怎样生活的吗?”顿时,学生门挺直身体,大声地说:“愿意。”这一课的导入,老师充分运用画面等手段,加上感染性的语言,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学习的难点。
当教师讲授新的知识,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光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和挂图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如《骑牛比赛》一课,因为这项活动离同学们的生活很远,他们很难想象出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通过读课文也不容易理解,课文最后一句:“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所以我在教这课时就把当时比赛的有关场面播放给学生看,观众兴高采烈,骑手技艺高超、公牛疯狂撒野等场景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一切问题都很容易地解决了。
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长征》等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历史知识,根本无法准确体验人物的情感。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历史,比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播放电影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那感人的一幕,再让学生去读书,学生当然就能读得深切感人。这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加了语文积累。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方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用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如在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希望学生们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游览梅花山的游客非常多,学生对此的体会是很有限的,怎么办呢?这时播放了游人到梅花山摩肩接踵的一段录像,学生由此想到了“像一望无际的海洋”、“像没有边际的天空”、“像一条流动的长江”……真是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这样,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针对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少布置一些抄写、机械做题为主的短期作业,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研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台湾及蝴蝶谷的资料,图片、文字,鼓励学生如果能找到图文并茂的资料就更好了。课后布置学生将课前所找的资料加以补充、整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制作电脑小报,并在班级里张贴,表扬鼓励。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带给课堂最大的帮助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现有的教室空间固定狭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帮他们开启一扇看世界的明亮窗户,认识到世界的广阔,知识的博大。如今,多媒体的运用还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去引导学生吸收知识,增长见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更加突出,为教师和学生开启更多的媒介之窗,展望蓝天将会更加广阔更加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