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桂花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校区,江苏 苏州 215137)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存在着生活习俗、地域环境、历史时事、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差异,这也就增加了习语的翻译难度。从文化差异视角来探析习语翻译策略及其能力训练,这是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重要途径。
习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风俗是影响习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习俗文化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饮食文化习俗、礼仪礼节习俗、节日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习俗等。面包是英美民族人们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产生了很多和bread(面包)有关的习语,如bread earner用来指赚钱养家糊口的人,这是饮食习俗的直接影响,而饺子是中国北方人非常重要的食物,因而在汉语中就有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习语。[1]cake(蛋糕)、butter (黄油)、cheese(奶酪)也是西方人的家常食品,因此围绕这些主要食品产生出许多相关习语。比如 It’s a piece of cake是形容一件事 情 很 容 易 ,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可翻译为“你可不要砸了自己的饭碗”。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见,在做习语翻译时一定不能忽略相关的文化背景。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人们的生活与水紧密相关,而中华民族在亚洲大陆生存繁衍,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英汉翻译时把它翻译成“挥金如土”,这符合汉语文化特征。还有很多和水有关的习语,如:water over the dam(覆水难收),to b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 再如“hot water”用于表示遇到麻烦,这种表达起源于这样一个传统做法:当敌人袭击一座城堡时,城堡中的人就会将滚烫的开水泼向敌人。因此,在英汉习语翻译中,要尊重译入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符号,从而在双语换码中找到契合对应。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时事背景,有的是出自寓言或神话传说,因而它们的结构虽简洁,但意义很深远。比如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是指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无穷的灾难;bell the cat源于《伊索寓言》,在现代英语中,这条习语意指为众人的利益、替别人冒险。汉语习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时事热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作品等。例如, “神马也是浮云”、“给力”来自时事新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自神话传说,“守株待兔”来自寓言故事,“四面楚歌”来自历史事件。这类习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并且影响人类社会和民族生活,对语言的发展也产生重要作用。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因而在西方语言中出现了与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人民的两大主要信仰,它们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视,而且相应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习语,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慈大悲”、“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临时抱佛脚”、“看破红尘”等等。所以译者要准确理解习语文化信息,考虑不同的宗教信仰因素,找到最佳的译文匹配。
美国翻译理论大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3]这足见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力。因此,译者在翻译习语时要对比两种语言文化,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有的英汉习语在语言形式和概念意义方面基本一致,这时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习语意义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 例如:White-collar(白领),Over the head of others (出人头地 ),Laughing stock (笑料),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等。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指的是不需要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翻译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原语言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意习语。例如: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华山” 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概念,在英语文化中不能找到完全的对等概念,所以意译为mountain就可以达到跨文化间的沟通。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too.(鱼和熊掌不可兼得)。Cake是英语语言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too,这条习语的意境是有得必有失,与汉语典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孟子---《鱼我所欲章》)有民族文化交流间的异曲同工之效,所以采用意译可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类似的英汉习语意译还有很多,如:挂羊头卖狗肉(to offer,to give,to sell something that is inferior to what you claim it to be)。 翻译的目的是译意而不是译字,采用意译法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语找到最佳的文化意义对等。
英汉两种语言常常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含义,这是因为它们均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象联想。比如as timid-as a hare,中文里一般译成“胆小如鼠”,以“鼠”代“兔”。这是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兔子”是胆小鬼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里,“兔子”代表的是迅捷机敏,“鼠”胆小、怯弱的象征,所以译文翻译成“胆小如鼠”这一汉语成语再恰当不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类似的例子还有: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remain a dead letter(石沉大海)等。在上述习语翻译过程中,尽管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但是通过更换形象,让其巧妙地与译入语中人们熟悉的习语构成了语意上的一致,从而达到了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
以缩略形式出现的英汉习语在寓意上虽没有多大改变,但翻译时只要译出其缩略形式,读者就很有可能理解其意义。[4]对此,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类习语的原意,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文化意境,就需要结合上下文在译文中补充一些说明,例如“树倒猢狲散”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 其中 “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的意思,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意,这样更突出形象、有声有色。[5]又如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补牢,未为时晚”,原文中并没有出现It’s never too late。但通过运用添加这一翻译策略,不但没有改变原意,还使得原文与汉语歇后语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完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既可使形式得当,又可使意思表达更明确。
因中英文化差异导致习语翻译中存在一定的翻译难度,给译者带来一定的挑战,也对译者自身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能力方面切实加强训练。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英汉习语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信息,带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译者要洞察习语背后的文化符号信息,体会习语所包含的 “语境义”(contextual meanings),这就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素养。而提升译者跨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广泛阅读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价值观等。译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才能从习语的表层感悟到达习语深层所蕴含的 “文化精神”,才能准确传递习语中不同的文化情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对英汉习语达到准确的翻译,必须注重习语素材的积累。英汉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产生了大量意义丰富的习语。译者在提升跨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注重积累习语素材。习语的积累可以通过每天记忆、背诵、摘抄的方式来进行,只有当习语真正成为自己意识库中“招之即来”的语言内容,译者才能在习语翻译实践中“招之即来,来之能用”,这样的译文才能够真正反映源语的文化意境,从而使得译文不失真。
心理语言学有关“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的研究表明,对记忆或认知系统中语言信息的成功提取主要取决于对人脑意识库中信息体的 “激活”(activation)频率:越是经常被激活的信息内容就越容易被提取[6]。译者应该加强实战训练,比如口译方面的、笔译方面的实战训练。通过多种翻译实践活动,如导游翻译、接待外宾、外贸洽谈、会议翻译等,增加实战训练机会。随着实战训练所接触的多样性文本的翻译以及翻译经验的积累,译者翻译习语的水平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1]朱金平.从风俗习惯看英汉习语差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月刊):83-85.
[2]朱莉.从英汉习语对应问题谈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2006(5):78-80.
[3]杨丽娟.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86-88.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2005:215.
[5]肖宜宁,应巧雅.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文教资料,2006(12 月下旬刊):112.
[6]汪福祥.习惯用语精学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