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维尔《海》的梦境化特征

2012-08-15 00:42范小燕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格雷斯莫顿维尔

范小燕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005 年,当代著名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凭借作品《海》(〈The Sea〉)一举拿下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英国布克奖评委会认为:“《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缺失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作品《海》以梦幻式的流动笔调讲述了主人公莫顿回忆自己童年时与格雷斯一家度过的时光、与安娜相识到结婚、以及丧妻后故地重游,寻找自我的人生历程。作品采用记忆、现实、未来时空交织的方式营造出虚实相混的梦境感受,突出了主人公自我反省、自我探寻的失落感。

《海》以主人公莫顿的口吻叙述了自己梦一般的人生,亦真亦幻,虚无飘渺;作品无论在叙述结构、语言风格或是主题构拟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梦境化的特征,本文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

作品《海》在叙事结构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它摆脱了传统小说严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把莫顿一生中的几个片段:与格雷斯一家的童年生活;与妻子安娜、女儿克莱尔在一起的家庭生活;丧妻后回归香杉墅的老年生活等分割成碎片,不断地掺杂在一起,拼凑成了梦境般支离破碎的一生。总体来说,小说采用了网状的非线性结构,主人公莫顿在叙述时并没有按照童年—中年—老年的时间顺序,而是时而以老年口吻回忆童年,时而以童年的“我”讲述现在,创造出时空穿梭、模糊而跳跃的梦境感。

同时,作品在叙述时更注重片段的真实与梦幻,追求画面感,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呈现回忆中断断续续,表象交错的错觉。如莫顿在回忆自己与病重的妻子安娜谈到她给别人拍照的事情时,突然笔锋一转想起了童年记忆里的克罗伊:“克罗伊,她的残忍。海滩。午夜的游泳。她丢失的凉鞋,那一晚在舞厅的门口,灰姑娘的玻璃鞋。一切都逝去了。”[1](125)接着,又笔锋一宕,叙述起自己为摆脱安娜离世的痛苦而重回香杉墅后发生的事情。

另外,小说运用回忆与现实重合对比的手法模糊读者的逻辑思维,混淆时空感,使得叙述既像梦境,又像现实,又像回忆,从而巧妙地实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隐形过渡。如文中出现的“桥还在那儿,越过车站就是。”(7);在一段回忆般的舒缓叙述后以“这就是梦的一切。”(18)点明其虚的实质;以及像“每一个人——甚至死者——似乎都比我年轻。”(25)和“现在,我又站在农场门口……”(38)等几处,都突兀而又平缓地出现在段落中,让回忆变得真实,又让现实变得虚幻。

二、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班维尔小说的特色之一。而作品《海》,则代表了作者写作功力的高峰。小说以温婉流畅的语言,深邃朦胧的意境,悠长离奇的冥想,把读者带入了莫顿充满惆怅与哀愁的叙述中。小说开头就充满了梦的意境:“涌起陌生潮汐的那日,他们——众神——离世。整个上午,乳白色的天幕下,港湾里一浪高过一浪,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尖逼近沙滩,舔噬着沙丘基部…辽阔的一湾水域膨大得像一个巨大的水泡,闪着铅蓝色的邪恶的光。那一天,那些鸟看起来苍白的不可思议。海浪堆积起黄色的泡沫,沿着海岸线镶了一道金边。高高的海平面上,见不到一艘船只。”(3)整个画面保持着海蓝的色调,不着焦点的广阔海际弥漫着危险的神秘感,象征了现实与回忆之间的朦胧与梦幻。

小说十分注重画面感,在描摹场景时处处透露着后现代派画风的气息。例如莫顿在叙述自己看到格雷斯夫人帮露丝洗头发时,不断强化细节,把画面精致地描述为维美尔的画作《倒牛奶的女仆》,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性,从而反衬出记忆场景像梦境般的不真实。

多重意象的拼凑堆积也为小说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微风阵阵,弯弯折折的松树在我们头顶飒飒作响,空气中有松针、草地和被踩踏折断的蕨树的气味,还有海的咸味。”(77-78)班维尔的笔虽止于描摹几处平凡的秋景,但“飒飒” 的声响,“被踩踏折断的”、“蕨树的气味”、“海的咸味”等通感手法构造出的动态情景,使童年的记忆瞬间变得像树叶的形状、风中的气味般真实,又过分真实得像梦境般飘渺而美好。

班维尔经常运用色彩和音乐等加强感官刺激,营造梦感。如“我凝视着她胳膊内侧一块阴翳,梅红色,我迎来了夜里潮湿梦境里的色彩。”(24)这里把梦染上梅红色,强烈地暗示了童年莫顿爱情萌芽的美妙,以及压抑、阴暗的心理状态。再如“我透过没有上漆的酒吧顶窗,看到傍晚的最后一道光,带着愤怒的淡紫褐色,感动又烦扰,这正是冬天的色彩。”(168)“她门牙的牙釉确实微染着一层模糊的绿色,不过是受了潮的灰绿色,像雨后树上湿润的绿光,或者是叶面下酷似晦暗的苹果的阴影折射到宁静的水面上。苹果,对,她的呼吸都带着苹果的气息。”(95)这些独特而朦胧的色彩描述就像一层薄纱,虚化了真相,使小说具有了梦的神秘气息。

小说除了运用增强画面感虚化现实的手法,还通过莫顿在叙述中的自言自语、反复质疑、怀疑细节等语言行为制造阅读障碍,加强读者阅读时的心理不确定性,以达到使小说的整个氛围梦境化的效果。例如文中多次出现疑问句式“我是在那一天注意到麦勒斯长着并趾的吗?”(27)以及莫顿心里不断地猜忌与幻想:“康妮?格雷斯看到我的眼睛了吗?那是否是一个同谋的笑容?”(79)“那是我的什么幻觉在看着我们——他们——那三个孩子——当他们穿过通往站前路的小路,在空气中变得模糊时?”(94)班维尔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不,我认为世界以及我们所称之为事实真相的本质是非常不明确的东西,对我来说,似乎不可靠本身才是叙述一本书唯一可靠的办法。”这些近乎幻觉的猜疑使情节中真实的部分与莫顿的幻觉融合在一起,达到亦真亦幻的效果。

在语言句式方面,《海》还利用断句和语词重复制造出时空错位的感受,赋予小说语言不可知的张力。如“有人刚刚穿越我的坟墓。有人。”(3)这既是置身未来的叙述(“我”在坟墓中察觉的感受),又是对于死亡虚幻的感知。语言的重复大大扩张了语义的范围,使得叙述看起来既是错觉,又像是事实。

三、“双我”现象

“双我”现象使作品《海》在思想深度和主题上都呈现出梦境化的特征。小说虽然通篇以主人公莫顿的第一人称口吻“我”来叙述,但是叙述的视角却并非单一:有时是老年莫顿在回忆童年的自己,有时是少年莫顿在叙述当时发生的事,这种视角的不断转化就导致了“自己看见自己”情况。“而我,一团巨大的黑影,好像除非把照片冲洗出来,否则这里没有人能看到我。我想我大概变成了自己的鬼魂。”(132)

《海》中的双我既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又是想象的我与真实的我。莫顿是一个具有自负和自卑的双重性格的人物。在叙述中,往往可以窥见莫顿内心深处想象中的自己,表现出对现实中懦弱的自己的厌恶。他改了自己的名字,向往格雷斯一家的生活,厌恶自己的小木屋,而面对塞哲称呼自己的妻子“安妮”时,忌妒却只能让他使用想象中的暴力:“看见自己大叫着冲向前,把他推到窗边,头朝下拎过鹅卵石街道。”(121-122)同样的,小说提到童年的莫顿和克罗伊一起欺负新来的穷小子时,对方看他时的表情一直在折磨着他:“不,真正令我不安的是他眼神中那种接纳与赞同的表情,对于我的背信温顺地接受而且毫不奇怪。我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去追上他……让他再看看我,或者,更好,能让他收回之前那种表情,否定它……因为我发现无法忍受被人用他了解我的那种方式来了解。比我自己都了解我自己。”(117-118)可以看出,其实真正折磨莫顿的是他自己内心深处产生的愧疚感和自我厌恶感。莫顿想要变成像格雷斯一家那样的上等人,却在自我探寻中迷失了方向。他从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也从未真正面对自己的懦弱。“很早以前我就开始想要做另一个人。……并不是说我不喜欢我自己,我是指,这个本质的我——影响,倾向,接受的思想,等级的控制,这些我的出身和教养所赐予我的,都代替了个性。”(145)因此,取而代之的,就是另一个想象中的莫顿(以博纳尔为原型)。“像我这样打量着镜中的脸,很自然地就想到博纳尔最后描绘的自己在浴室镜中的形象。”(87)莫顿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用妻子安娜生病后喜欢泡澡,两人长时间过着封闭的生活等场景作为自身与博纳尔形象相契合的立据。

莫顿一直在真实的我与虚幻的我之间徘徊,小说也由此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虚无色彩。“我”再现了童年的回忆、梦境;又叙述着老年回首时的落寞与悲伤。[5]幻想与梦境,现实与回忆巧妙地融合,“双我”的转换正展现了莫顿敏感、疑惑、矛盾的性格特征。他在回忆、现实、与梦境中穿梭,或许只是“我尝试在一台缺了字母I的机器上写出我的想法。字母I,那么渺小,那么庞大。”(50)而对于自我意识,莫顿依旧是依赖他人看镜像中的自己:“没有人像克罗伊那样真实。如果她是真的,那么,突然间,我也是了。我相信她是我自我意识的起源……而直到被驱逐的那一刻,我仍然在这片混沌中踟蹰着,带着或多或少的幸福的无知。”(115)

四、隐喻的运用

小说《海》的另一梦境化特征体现在隐喻、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上。整部作品的意境像梦境一样飘渺,而在结尾部分,作者采取了开放式的处理方法:“一个护士出来找我,于是我转身,跟她走了回去,就像走入大海。”(176)对于大海这个意象,小说中反复出现,营造出整个人生都被大海包围,被海风侵袭的氛围,而大海正是象征了死亡。死亡是小说的多重主题之一。小说叙述了莫顿妻子、母亲的病逝;双胞胎的溺亡;格雷斯夫妇的死亡等等,而莫顿自己也差一点投海而亡。对于莫顿以后的人生,是重回大海,还是重拾人生,都将是一个谜。莫顿提到:“也许整个生命不过就是在为离去做的一场准备。”(67)“我是否相信他们死了?在我的头脑中,他们垂直地悬浮在一个巨大的明亮的空间里,手挽着手,眼睛大睁着,严峻地看着面前无尽的光。”(164)死亡侵蚀了莫顿的整个人生,《海》中处处显示了生与死的较量,小说中人物生死模糊的生存状态也传递了班维尔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思索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小说中许多关于大海景色的描写都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如:“之前平静的海面也掀起了含混的骚动,也许,这是潮汐正在转向。”(45)“我们都是些盛满了悲哀的小船,航行在压抑的静谧中,穿行过秋日的黑暗。”(51)甚至小说中人名的设计也与死亡直接相关。如安娜被称为“莫顿太太”(德语中意为谋杀);医生名叫“托德”(德语中意为死亡)。还有小说在结尾时才透露的维维苏就是露丝的事实,也暗示了之前若隐若现的关系线索。

作品还经常运用隐晦、模糊的语词进行暗示,扩大语句想象的空间。“火车已经离开了车站,现在已经到了另一个地方,完全的,另一个地方。”(156)这是否在暗示莫顿人生的一个阶段宣告结束?“在那里几乎不能区分梦境与清醒,因为清醒和梦境都是同样可以穿透的神色天鹅绒质地…好像是我,将成为着众多幽灵中的一个。”(67)莫顿在展现自己的内心时,总是采用模糊而暧昧的语词,这些朦胧的话语所发散出的强烈的暗示性意味,就像梦一样迷离而又真实,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五、结语

班维尔的这部兼具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小说《海》,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星期日独立报》评价说,他的小说“具有陈年老酒的力度,需要人们去一点一滴地细心品味”。《海》通过网状型、非线性的叙述结构;流动含蓄的行文风格;精妙深邃的隐喻暗示;以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创造了梦境般的阅读感受。班维尔的个人风格使得小说独树一帜,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也对当代爱尔兰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文中只标注页码的引文均选自[爱尔兰]约翰·班维尔.大海[M].王睿,夏洛,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格雷斯莫顿维尔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情谊和嫉妒:《别名格雷斯》中的女性关系解读
自我追寻: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论《激情》的主题
莫顿盐业:“减少食物浪费”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美男子杀人后因网晒现场自拍照被捕
冰上惊魂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
冰上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