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德伯家的苔丝性格的矛盾性

2012-08-15 00:42许引泉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德伯哈代苔丝

许引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讲述了善良、淳朴的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命运。苔丝的父亲德贝菲尔德偶然从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口中得知自己的家族是德贝维尔这个古老骑士世家的后裔,为此他热血澎湃,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单纯的苔丝遭到花心的贵族子弟德贝维尔的诱奸,苔丝回到家中,生下德贝维尔的孩子,孩子却不幸早夭。苔丝来到一个牧场当挤奶工,遇上了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安琪尔,两人互相倾慕。安琪尔向苔丝求婚,苔丝却陷入无限的矛盾中,在强烈的爱与对失贞的耿耿于怀间动摇。最终苔丝被安琪尔打动,两人结婚,而善良的苔丝无法向丈夫隐瞒自己曾经的“过错”,向丈夫坦白了和德贝维尔发生的事情,安琪尔无法宽恕苔丝,陷入无限的惆怅之中。随后安琪尔给苔丝留下一些财物独自去了巴西,安琪尔在巴西贫病交加、历尽磨难,他后悔当时遗弃苔丝的鲁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但这时苔丝家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生活无着。而德贝维尔此刻乘虚而入,用金钱诱逼苔丝和他同居。安琪尔的归来把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拉出,在绝望中,她亲手杀死了德贝维尔,追上安琪尔,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天逃亡的快乐生活。最后苔丝被捕并被处绞刑,安琪尔遵照苔丝的遗愿,带着忏悔的心情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苔丝原本是单纯、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是“大自然的女儿”[1],是什么导致她先是失掉贞操,继而失去爱人的陪伴,最终香消玉殒呢?最显而易见的凶手是带着伪善面具的道德枷锁,一种僵化了的传统思想观念将苔丝层层捆绑,推入火坑。而隐遁其背后的悲剧推动者则是苔丝本身的矛盾性格。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由矛盾性格引发的悲剧并不少见,这样的悲剧人物以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最为典型,该类悲剧被学界称为“性格悲剧”。[2]自从哈姆雷特被鬼魂告知,他父亲是被叔父克劳迪斯杀害的,他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鬼魂所说的是否为真。当他查明事情的真相时,他又不遗余力地执行他的复仇计划。然而在他执行复仇计划的过程中他的忧郁与迟疑又成了他复仇成功的阻碍,剧本时刻展现了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最终导致了其悲剧下场。学者吴敏在《简析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一文中指出哈姆雷特的性格集 “坚强与软弱”、“谨慎与急躁”、“善良与残忍”于一身,性格的矛盾性又直接引向行动的延宕性,于是人物很难成功走向预想的结局。[3]哈姆雷特是一杆旗帜,竖起“矛盾性格型人物”的标枪,当然像这样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比如《红与黑》中徘徊于“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善良与残暴”、“正直与虚伪”间的主人公于连,正如郁士宽在《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中写道:“于连的失败,除了社会、时代的因素外,正是由于他的矛盾性格所致。截然相反的性格,相互对立、相互消长,既能够鼓起他的勇气与激情,使他与社会抗争,也牵制了他斗争的力度和深度……这是时代的英雄悲剧,也是个人的性格悲剧。”[4]而巴金的《家》中高觉新既受五四思潮启蒙,渴望破旧立新,又受封建责任压制,对旧势力软弱妥协的矛盾性格也是一出矛盾性格导致悲剧的典型。[5]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也在对待爱情、婚姻以及革命态度的徘徊犹疑中走向了悲剧。[6]

苔丝同样作为一个典型的矛盾型人物,她在小说中的形象较为复杂,是一个地道的圆形人物。较为特殊的是这种复杂性格体现的不仅是多样性,更存在着很多充满对立的矛盾性。这样的矛盾性及其对悲剧命运的影响体现在如下这几个方面:

一、坚毅性与柔弱性

无论在苔丝干农活还是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她都展示出坚强的一面,彰显了勇敢坚毅的农村少女的美德。面对德贝维尔的调戏,苔丝机敏而自爱。德贝维尔以驾快车下山的方式来威慑和迫使苔丝屈服于他:“喂,你用胳膊抱着我的腰吧,就像你刚才抱着的那样,我的美人。”[7]苔丝坚决地回答说:“决不!”[8]一面尽力坚持住自己,不去碰他。德贝维尔继续快马加鞭地逼迫苔丝给他亲吻,苔丝立马用手绢擦了擦脸上被他的嘴唇接触过的地方。随后苔丝以捡被风吹掉的帽子为由下了车,并说:“我不上车啦,先生。 ”[9]她宁愿步行剩下的五六英里的路也不妥协于德贝维尔的淫威。在安琪尔去巴西的日子里,苔丝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如安琪尔叮嘱的那样向安琪尔的父母要钱,她宁可干苦活来维持自己和家里的生存,也要把持住那颗强大的自尊心。

苔丝用坚毅对抗邪恶势力,而面对自己所爱之人时,她又变得柔弱而无助。她对贵族血缘并没有什么特殊感情,对于“认亲”这一做法也毫无认同感,然而家人的求助让她妥协于自己并不认可的荒谬做法,无奈将自己推向了一个致命的火坑。当安琪尔得知苔丝失贞这一事实后,对苔丝的态度由热变冷,尽管苔丝已经猜到了这种可能,但她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甚至想到了跳河自杀。作为女人的柔弱在亲人、爱人面前被层层掰开,她不愿服从却并不抗议,遭受折磨却不忍提及。

因此,不得不说苔丝是一个外强内弱的姑娘,她靠结实能干的体魄保护起一个家,靠机智自爱维护着自己的贞操,但在家人和爱人面前,她又是一个敏感柔弱、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女人。这样的矛盾性格使苔丝不得不承受更多压力,外表的坚毅看似很好地为自己装上盔甲,却消除了向周围人博取同情和怜爱的可能。而内心的柔弱又毫无防备地让自己所爱的人伤害到自己。

二、乐观性与悲观性

苔丝的乐观是大自然给予他女儿最好的馈赠,是由阳光、水流、山脉等所有自然物质释放的能量。纵使失贞让苔丝痛苦不堪,孩子的早夭也给她带来极大的打击,苔丝并没有一蹶不振,来到布莱克莫尔沟谷的时候,苔丝“精神奇妙地振作起来,迎着温柔的南风,她一路跳跃着向前走去,她的希望同阳光融合在一起,似乎幻化成了一道环绕着她的光环。”[10]苔丝提前消磨掉的青春能量又被大自然重新激发,这源自她与生俱来的大自然所孕育的乐观精神。即便是在经历德贝维尔给予的巨大磨折后,苔丝仍对爱怀有希望和憧憬,以一颗赤子之心爱着安琪尔。就算在安琪尔离她而去的时候,苔丝依旧怀着憧憬给他写信。在杀死德贝维尔后,苔丝对最后几天的逃亡生活感到很满足,对安琪尔的未来也做好了打算。苔丝对自然与爱的向往成为她乐观精神的标识。

倘若是纯粹的乐观精神也许不至于将苔丝推向悲剧的深渊,小说中苔丝也时常对前途感到无望、对自己加以无故否定,这源自于她性格中的悲观情愫。小说中描述了苔丝曾经为父母送货,因为出了事故马死了,苔丝将那次意外归咎于自己,认为如果能小心些,就不会发生。当她看到那匹马死去时,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谋杀者。而当她向安琪尔坦白失贞事实后,她认为安琪尔的不宽恕自己是正确的,她自然淳朴的乐观气息被社会虚伪的传统道德激发出的悲观情绪淹没,安琪尔在梦游时抱着苔丝躺进石棺,细心亲吻她,自己也在旁边地上躺下,表现出安琪尔潜意识中对苔丝的爱与不舍,第二天安琪尔对此一无所知,苔丝却不忍告诉他所发生的一切。苔丝认为“他要是知道了他在本能上表现出了理智不会承认的对她的爱,知道了他在理性睡着了的时候他的尊严遭到了损害,他一定会生气,会痛苦,会认为自己精神错乱”[11],因此她没有告诉安琪尔这些事情来提醒安琪尔对她的爱没有消失。在逃亡的时候,苔丝才将此说出,安琪尔感叹如果苔丝早说出来,结果就不一样了。可见苔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受她性格上的悲观因素驱使。

苔丝的痛苦正是来自乐观与悲观交织的矛盾性格,在每一次被唤醒生活的希望时又会出现悲观情绪推动悲剧命运的进程,因此这个少女就在悲喜交加间尝尽人间苦乐。

三、反抗性与妥协性

苔丝作为乡间劳动者有着一种反抗性性格。作为反抗女性,苔丝不甘做德贝维尔的玩物,蔑视权贵,坚守自我。苔丝敢于戳穿德贝维尔皈依宗教的虚伪性。当德贝维尔对她纠缠不放时,苔丝愤怒地打了他几个耳光,最后用一把刀结束了这淫棍的生命,苔丝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死抗议资产阶级不公道的法律和虚伪的传统道德。苔丝蔑视和否定宗教的虚伪性,不管宗教清规,自行代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教堂和法律都明文规定:“禁止男子与死去的妻子的妹妹结婚。”而苔丝希望丈夫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至死也不向宗教妥协。[12]在燧石山工作的时候,凶狠的富农有意刁难、欺侮她,派她干力不胜任的男工活,但是苔丝并没有屈服这一切,反而据理力争,“这是计件的活儿,我们做多少,你就付多少钱,我想这对你没有不同啊。 ”[13]

但苔丝并不是一个完全而彻底的反抗者,她还是会被迫屈服于僵化传统道德的桎梏。苔丝生活在宗教势力十分顽强的农村,受落后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苔丝把被迫失身看作是一种自我罪孽,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潜意识,长期折磨着她,让她轻视自己,甚至差点断送了与安琪尔之间的爱。在苔丝嫁给安琪尔时,苔丝的母亲写信来提醒苔丝不必将自己失身的事情告诉安琪尔,但苔丝深受内心煎熬,认为自己掩盖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并且认同安琪尔不原谅自己的做法,甘愿承受新婚被弃的命运。

苔丝一边保持着一种倔强的反抗意识,一边又陷入对封建势力和保守思想的妥协,这种不彻底的觉醒反而令其在斗争中犹疑迷茫,迷失方向。她一次次遭到恶势力的欺辱却不能找到正确的反抗之路。

四、理智与情感

小说中围绕苔丝展开故事的主要是好色伪善的德贝维尔和苔丝的爱人安琪尔。苔丝在与这两个男人的纠葛与冲突中体现了其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性。

首先是面对德贝维尔的时候,苔丝能很快认清德贝维尔的猥琐目的与真实为人,并理智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选择合适的手段保护自己。重遇当了牧师的德贝维尔,苔丝也不会轻易相信他的如簧巧舌,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这样的理智在家庭受难时被一下子冲垮了,苔丝因为父亲死后一家老小被赶出家门,只好屈从于德贝维尔。苔丝没有始终贯穿的理智判断与决策,这就使其在犹疑矛盾中受邪恶势力诱逼。而最终刺向德贝维尔的一刀是苔丝所有被理智压抑的情感喷涌而出的集合。

而在与爱人安琪尔相处的过程中,苔丝本以一腔纯粹美好的热情投入这段令人欣羡的感情,她的爱保留着乡村泥土滋养的清新,毫无杂质。正如小说中写道:“苔丝紧紧地搂着克莱尔的脖子,克莱尔也是第一次才知道一个像苔丝那样爱他的感情热烈的女人,用她全部的爱情和全部的感情吻他是怎样的滋味。”但苔丝却又没有将这份单纯炽烈的情感保持下去,在步入婚姻的同时她又被理智折磨得死去活来。理智告诉她应当承认自己的过错,应当向安琪尔坦白自己失身的事实。在安琪尔纠结是否该原谅苔丝时,她也没有努力争取宽恕,一种传统道德桎梏下的理智将她囚禁到不可自恕的境地。

苔丝只是一个年轻单纯的农村姑娘,不可能像历经沧桑、满怀城府的老人那样将理智和情感掌控得恰到好处。于是,在很多生活情节上,她遭受着理智与情感矛盾冲突所带来的伤痛。

《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作为这部小说的最关键人物,体现着整部小说的脊骨。而这样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圆形人物,确实足以支撑起作者对时代与社会的反思。张中载著的《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一书中这样描述:“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作者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揭示了一个女性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她对幸福的追求,对旧礼教的反抗;对艾列克(本篇论文所选译名版本是德贝维尔)的怨恨,对安玑尔(本篇论文所选译名版本是安琪尔)的爱情。……苔丝的思想、性格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交织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交织着人物自身感情与理智的矛盾。”[14]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窥见苔丝身上的矛盾性格的重要性,苔丝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而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中,一出荒谬的生命剧上演又谢幕,给读者和观众对于个人矛盾性格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以无限思考。

细细剖析女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不难找出脉络分明的各个对立层面构建起的矛盾性格。想必这样的性格设置不是偶然,矛盾性格在对立面的冲突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悲剧的成因之一,而哈代所要指控的传统道德和表达的进步思想也在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全然彰显,悲剧的收场则对作者所要传达的内涵起一个强烈的警示作用。

[1]于坤.大自然的女儿——苔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VOL25.

[2]瞿赵亮.诗意在现实中坍塌——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VOL9.

[3]吴敏.简析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J].文史,2010(3)上旬刊.

[4]郁士宽.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J].文学教育,2008(11).

[5]何辉兰.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J].南方论刊,2009年增刊(2).

[6]吴永红.顿河的悲歌——葛利高里悲剧及矛盾性格的浅析[J].时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12(6).

[7][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65.

[8][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65.

[9][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67.

[10][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141.

[11][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340.

[12]毛梅兰.试论苔丝的性格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4).

[13][英]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395.

[14]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3.

猜你喜欢
德伯哈代苔丝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苔丝悲剧的语用学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