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变质与终结——浅谈《婴宁》与《小翠》笑之异同

2012-08-15 00:42赵婷婷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婴宁小翠世俗

赵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小翠》两篇,历来都被视为姊妹篇。的确,两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婴宁与小翠都为善良纯真的狐女,都是爱情与报恩相结合的故事,两个狐女都是爱笑的典范……历来分析婴宁与小翠形象的颇多,但是大多数都将婴宁与小翠割裂开来分析,即使联系起来,也多只停留于简单的人物比较,没有较深一层的分析。笔者在仔细阅读《婴宁》和《小翠》之后,对她们的“爱笑”印象颇深,在此,对二人之笑的异同略作比较,浅述己论。

对于二人的笑,前人的论述大致有四层意思。第一个,大家多把“笑”与“性格”联系起来,认为“笑”为性格使然,由“笑”指出婴宁的天真烂漫,小翠的调皮善谑。同时,“笑”也是一种不为世俗礼教所污染的纯真心性的象征。第三个,将“笑”的象征义进一步深化,认为她们的笑是对世俗礼教的一种嘲笑,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纯真心性的赞美。最后一层意思,即从另一个角度着眼,认为她们的笑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手段,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除此四种解读外,自然还有他种解释,但由于第一不是两人的共同点,第二也不是主流的观点,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我们知道,两者的笑,都是纵贯故事始终的,而并不是仅停留于一个片段。因此,要将“笑”放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来看,这样便不难发现,婴宁与小翠的笑,其实并不是静态的笑,相反,它们一直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我认为两人的“笑”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纯真的笑”或“圆融的处世方式”,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同时,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谈谈我对二者异同的解读。

一、从“婴宁”到“撄宁”——“笑”质的渐变

对于婴宁的笑,小说中是反复渲染铺写的:捻花而笑、倚树狂笑、莞尔微笑、纵声朗笑、孜孜憨笑……甚至在长辈、生人、男子面前也敢随心所欲地哈哈大笑。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毫无矫态的。这与她的身世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婴宁为狐女,自小便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弄。”同时,那里景色怡人,“门前皆柳丝,墙内桃杏无数,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再加上“但少教训,嬉不知愁”。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加起来,才能诞生出像婴宁这样没有遭受过封建闺训束缚,而纯真如玉的女子。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婴宁在未嫁给王子服,或者说未进入尘世之前的笑,都是纯真无邪,坦露真性情的笑。但她的笑并不是“憨笑”“乱笑”,而是于纯真之中掺杂狡黠聪慧的笑。婴宁纯真,但她并不“憨”“痴”,相反,她是极为聪慧而调皮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且看下面的分析。

上元节郊游时,婴宁“捻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见到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便“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同时,“梅”谐音“媒”,这是古代小说中很典型的“传情”之举。随后,王子服相思成疾,吴生为安慰他就随口乱编了婴宁的身份和住址,谁知道竟然说对了。唯一的解释就是婴宁运用法术借吴生之口告诉王子服她的身份和地址。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婴宁其实也对王子服有意思。因此,上元节时的笑应该是初恋时纯情的笑。后来,王子服找到婴宁住的地方,婴宁却让王子服在门外傻坐一上午,我们不难猜出这是对王子服忠诚的考验。此时的笑,既有再见王子服的惊喜,又有想考验一下王子服的调皮心态。王子服被请入家门之后,婴宁“笑不可遏”“不可仰视”,我想,此时应该是对王子服“憨”、“酸”的书生相的善意的嘲笑,同时也夹杂着恋爱即将成功的喜悦。至于婴宁与王子服在花园的那一段经典的对白,历来被人们奉为表现婴宁憨直可爱,天性无知的代表。其实不然,这一段反而生动地展现了婴宁的狡黠与调皮。首先,是关于“堕树”的描写,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

婴宁身为狐女,身手本应矫捷,同时,结合她婚后也常攀登架上的行为,我们不难推断,她应该是经常在树上玩耍的,哪能这么容易地就“堕”呢?况且还是“方将及地”的时候“堕”?这一切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婴宁应该是故意的,那么,这个故意是为着什么呢?为的就是看王子服的行动,这应该也是考验之一。王子服“阴捘其腕”的表现让她很满意,于是“女笑又作”。这里的笑,便包含着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欢悦和有意无意的“挑逗”之情。接下来的一段对白世人多释之为憨,王子服步步紧逼,婴宁却装傻充愣:“待兄行时,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葭孚之情,爱何待言!”“我不惯与生人睡!”直至在鬼媪之前的一句“大哥欲我共寝”,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是婴宁真的不明白男女之情吗?从后文的婴宁出嫁后,“生以其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可知,她并不是真的“憨痴”,对王子服的这些回答,只不过是她调皮的戏弄罢了!

通过以上的一番分析,一个调皮狡黠的狐女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她恋爱时甜蜜的笑,还是戏弄王子服时狡黠的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不沾染世俗约束的纯真烂漫的笑。理由很简单,如果是一个从小受封建闺阁教育的少女,别说这种种含义丰富的笑了,就连“笑”,恐怕也是不敢露出的。但是,自从进入世俗生活之后,婴宁的笑就渐渐变质了。在天真烂漫之外,更多了一层“处世方式”的意味。其一,王母与吴生私下谈她的真实身世时,“但闻室中吃吃”,吴生前往山野探明她的究竟,她也“孜孜憨笑而已”,这些笑,使其对其的真实身份巧妙地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同时也有利于她观测王母等人对其身世的反应。其二,在与家人邻人相处过程中,每值母忧怒,她“至,一笑而散。奴婢小过,輒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笑处嫣然”“邻女少妇,争承迎之”。这一方面反应了其善良的品性,同时,以笑对待化解一切矛盾,不失为一个圆融的处世方法。这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八面玲珑”不无相似之处。以上所述的笑,已是纯真与世故的夹杂的“不纯正”的笑了。到了最后,也就是“惩治西邻恶少”这一段,“笑”已完全质变为一种自卫的防御手段。对于婴宁这一次的笑,评点家但明伦一语破的:“此为笑裹刀,愿天下人毕生不逢此笑。”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婴宁的笑经历了一个由“纯真”到“世故”的渐变过程。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婴宁”之名的来历:它取自庄子所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所谓的“撄宁”,指的就是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改“撄”为“婴”,我想,就是寄托着“如婴儿般纯真,不为世俗所扰”的愿望。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愿望,婴宁进入世俗之后,不得不受到封建世俗礼教的一些“改造”,她“笑”的意味的改变,其实也就象征着从“婴宁”到“撄宁”的改变,虽然同是淡然处世,但已不复当初的那一份婴儿般的纯真了。

二、亦真亦假,亦实亦虚——“笑”质的变换

说到小翠,她的“笑”没有婴宁那样突出。但仔细通读全文,会发现她的“笑”也是贯穿始终的。她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就“嫣然展笑”。在接下来曲折的故事情节中,“笑”也有不时明显的显现:“女笑应之”、“女坦笑不惊”“女惟憨笑,并不置词”……小翠与婴宁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她们同为不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成长起来的狐女,她们都是聪慧狡黠的,她们都很爱笑,她们都进入世俗生活,她们都是有情有义的“孝女”。因此,她们的“笑”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她们都拥有纯真烂漫的笑。这种笑,是不掺杂任何世俗污染的,毫不做作,毫不矫情的笑。试看这段:

第善谑,刺布作圆,踏蹴为笑。着小皮靴,蹴去数十步,绐公子奔拾之;公子及婢恒流汗相属。一日,王偶过,圆轰然来,直中面目。女与婢俱敛迹去,公子犹踊跃奔逐之。王怒,投之以石,始伏而啼。王以状告夫人;夫人往责女,女惟俯首微笑,以手刓床。既退,憨跳如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

多么纯真可爱而又调皮的少女!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指出她的生长环境,但身为狐女,想必生长的环境也是与世俗社会隔绝的,一直到“二八”年纪,她才来到王家。因此,小翠的天性也应该是纯真烂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污染的。她在游戏中流露出的天真烂漫,不是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少女所能相比的。封建纲常教育她们“笑不漏齿,行不漏足”、“夫为妇纲”。但是小翠的行为却全然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小翠此时的笑,断然是纯真的,毫无心计的笑。有人认为小翠的这些游戏行为,如“以脂粉涂公子”都是隐藏着深思熟虑的智谋的,是为后文的报恩作准备的。笔者认为不然,公公与王家的冲突是日后才显现的,小翠怎么可能预计到后事?再说,按照小翠天生的性格,既然可以“蹴球”,为何就不能“化妆”?因此,将游戏附会到为报恩作准备,不免牵强。

其次,就是小翠与婴宁进入世俗后,都将“笑”作为一种处世手段。例如她把球踢到公公的脸上,婆婆气冲冲地来责问小翠,她“俯首微笑,以手刓床”,小翠将公子扮成皇帝,引得公公“惊颜如土”,盛怒之下拿着斧头要来杀她,小翠却依然是“含笑而告”。公婆后来怀疑小翠并非人类,前去探问,小翠却“但笑不言”,不置可否。这与婴宁“孜孜憨笑”的方式何其相似!此时,“笑”成了小翠对待严酷而复杂人生的一种武器,她处理一切事情都我行我素,受到苛责,几步辩解,也不祈求,只是以微笑置之。于微笑中显示出她的聪慧狡黠与容忍恬淡。

同时,我们不难看出小翠的笑与婴宁的笑的区别。小翠面对的局面比之婴宁更为严峻,公婆对其的喝责更为严厉。因此,小翠的处世的笑,比起婴宁,更多了一份隐忍与辛酸。另外,两人的笑的质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婴宁的笑是从“纯真”到“世俗”的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小翠的笑,则是变换于“纯真”与“世俗”之间。当她远离公婆、官场斗争为代表的严酷世俗时,她的笑是纯真烂漫的。而当她一旦身陷世俗,与世俗周旋时,她的笑便成为了处世的手段,防御的武器。

三、由笑反哭,由笑而遁——笑的终结

《婴宁》的结尾明确提到“女正色,矢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西邻恶少因为婴宁的笑而一命呜呼后,“邻人讼生,讦发婴宁妖异。”其母对她说:“憨狂尔尔,早知过喜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连累;设糊涂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当婴宁的笑终于触犯了世俗的规范以后,以“官司”为代表的残酷的世俗面貌便显现出来了。初涉人世的天真狐女可能第一次被险恶的世俗“吓”到了:原来,“笑”也不可以随便笑,就算是自卫也不可以。我想,她怕的肯定不是“质公堂”,真正怕的是“我儿何颜见戚里”,她已经明白了世俗的“面子”的重要性。既然笑也不能随便笑,既然自卫的笑也可能引来杀身之祸,那干脆就不再笑了罢!及至凄恋鬼母,婴宁反笑为哭。自此,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最终完成了从“笑”到“哭”的整个过程。

《小翠》中,作者没有明确写到小翠不再笑,但观全文,这个推断虽不能说得很绝对,但是,小翠笑的次数大为减少,却是肯定的。小翠的“笑”,一直是作为故事发展的一条隐线而存在。那么,由处处笑,到很少笑的转折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小翠的“遁”。且看这一段:

年余,公为给谏之党奏劾免官,小有诖误。旧有广西中丞所赠玉瓶,价累千金,将以出贿当路。女爱而把玩之,失手堕碎,惭而自投。公夫妇方以免官不快,闻之,怒,交口呵骂,女忿而出,谓公子曰:“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实对君言: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尔。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及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暂止乎!”盛气而出,追之已杳。

原文说得很清楚,小翠对王家的恩德可谓大矣,但公婆二人对小翠从来不吝责骂,日积月累,小翠终于在这一次的花瓶事件发生后爆发了:“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于是,她终于下定了与王家决裂的决心。小翠的有情有义与王家夫妇的薄情寡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本天真活泼、聪慧宽厚的小翠,面对多少次的无理责骂都一笑了之,但是最终她发现,“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世俗的人们根本不在乎你宽容的笑!既然这样,那还不如逃开这浊世,何必让一群根本不理解你笑的人来侮辱你呢?小翠从“笑”到“逃”的过程,充分展示了纯真的心性是怎样一步步在封建的社会与家庭中窒息的。

婴宁和小翠都不笑了,一个是“不敢再笑”,一个是“笑不出来”。这不是偶然,是一个纯真的灵魂进入世俗生活的必然结果。诚然,正如王子服的母亲所说:“人罔不笑,但需有时。”这是世俗教给我们的道理。婴宁与小翠也做过这样的努力,她们想努力地适应这个世俗的封建的社会,但可悲之处在于,她们在本质上就不是“世俗人”,她们的天性就是纯真纯洁,没有一点瑕疵的。她们原本企图在“笑”的伪装下保持天性的纯真,但最终,却被世俗社会逼到无路可走。“笑的变质——笑的终结”,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世俗悲剧”。读罢全文,掩卷自思,不禁唏嘘不已。作者蒲松龄想必也是不忍心看到这样纯真的“笑”消失的,不然不会在《婴宁》的末尾添上这样一笔:“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輒笑,亦大有母风云。”这里,寄托了作者殷勤的期望。但是,我们不难预见,这样的笑,终究难逃在世俗中泯灭的悲剧结局。

[1]卢今.聊斋志异名篇赏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2]吴组缃等.聊斋志异欣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

[3]吕扬.聊斋人物新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

猜你喜欢
婴宁小翠世俗
不愿向世俗投降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成长的宿命
——对《婴宁》的另一种解读
婴宁之美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浅析婴宁形象的塑造
夏天的热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