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先生给信息技术下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信息技术就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应用的方法,是一种职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的。
职高语文学科作为语文学科的分支,除了具有语文学科的共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所说的职高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校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职业高中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素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三年的修养,逐步形成和提升。在此过程中,语文学科承载着相当重的任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如读写听说的网络化、简洁化、迅速化等。鉴于职高人才培养的需要,语文学科在职高教育中不应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学科,而是成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科。在学科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均衡提升,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丰富必须相伴随行,虽然背诵是必需的,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在网络中对于资料的搜集能力、整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以崭新的面目,强大的优势走入语文课堂,显示独特的魅力。它改变了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四个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使广大师生耳目一新。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让教育教学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与时俱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语文课堂容量。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通过多媒体技术,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动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是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便利,让学生感受到比传统教学更广更新的信息,让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与时代更贴近。我们利用它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过犹不及;还要结合职高语文学科特点,做到恰到好处。探索中前进的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
(一)使用简单化。
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
(二)课件复杂化,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喧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其结果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从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与培养。
(三)重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的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一)信息技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如何有效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粉笔与黑板亦不能全部抛弃。有的老师认为用Powerpoint做幻灯片,可以输入大量的文字、动画、录音等,同时也不用板书了。其实这种想法很不正确,教师的板书自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运用时应因文而异、因课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2.辅助性原则。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教学常规。必须明确:运用一切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上好语文课,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一切的手段都为这个目的而服务。
3.启发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以道德、审美、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启迪,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自然增强了。如看完《威尼斯商人》动画后,学生们找出了与课文的不同点,给他们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现代与传统兼用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领悟与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是多媒体无法做到的,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离开了对文字的感知、语感的把握、听说读写的专门训练就无法实现。所以在教学中即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能选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与之配合,使语文的人文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二)信息技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一般过程。
1.准备阶段: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课前必须精心的准备:①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方式,构建实现教学目标的总体方案。②确定选用何种媒体。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考虑媒体的实效性,即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还要考虑媒体的易操作性。③设计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根据多媒体刺激学生感官的不同侧面,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视觉为主的,有演示观察法、演示解释法、提示解释法;二是以听觉为主的,有播音体会法、播音解释法、提示体验法;三是综合性的,有情境刺激法等;四是以动手训练为主的实施教学法。④编写多媒体教案,设计编写教学软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预期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选取,精心编制;其次,要充分考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情况,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最后,要打破流水式的设计方式,设计出交互的 (如Authorware4.02)、随机的语文教学软件,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反馈信息,随时选择教学内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⑥实际操作一次,必要时进行修改。
2.实施阶段:多媒体教学实施应用过程中,应着重于语文知识或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总结巩固、应用四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学与用结合,课内外相结合:①广泛地提供语文形象素材,拓宽学生的形象感知领域或视野;②把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力求形成学生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力迁移;③要具备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3.总结评价阶段:总结评价多媒体的作用及如何应用,尤其是多媒体的优势是否真正体现、如何使多媒体教学做到最简单而效果最好;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语文知识的传递有无障碍,学生的认知有无困难,教学环节是否紧紧相扣,为以后修正提高提供依据。
4.修正阶段:根据总结评估重新修改软件,重新安排多媒体语文教学环节及应用模式。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设计。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实现课程安排、教学活动及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选用恰当的应用模式,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和范围内应用。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模式:
1.训练和实习。这是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它是由计算机逐个显示问题,由学生键入自己的答案,然后计算机断定答案正确与否,正确则进入下一个问题,不正确则提示给予帮助并再给一次机会,或直接显示正确答案。这样通过学生回答一组难度渐增的问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这里训练和实习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联想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字、词的拼写训练;而实习是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锻炼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2.个别指导。这种模式模拟个别化的讲授型教学情景,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它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介绍一个概念或事实。首先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一段教学内容,包括正文及有关例子,然后向学生提供有关问题,以便检验他的理解情况,如果回答正确,计算机将控制转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将转向相应的分支,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帮助他成功的掌握当前单元。
3.会话教学。此模式的教学目的与个别指导相同,但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由的通讯。一方面当计算机提问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来解决,另一方面,允许学生主动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对话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课件设计上比较困难,通常要用到人工智能的技术。
4.游戏。计算机用于教育的目的游戏分为娱乐游戏和教学游戏。娱乐游戏常用来帮助学习熟悉计算机操作。而教学游戏则是用计算机产生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把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于一体,激发学习动机,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变静态为动态。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宏观上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便可以把其制作过程做成多媒体程序,上课时先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得多。
2.变抽象为形象。语文学科中有许多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语文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超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往往形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手段把当时的景色放映一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亲自去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展现、模拟、演示宏观世界。中学语文中有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诸如宇宙环境中的天体系统、天体运动等;也有难以观察的自然环境和现象。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可以立体地、直观地展现、模拟或演示出来,从而解决了无法实地观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直接了解的语文事物演化及其发展过程的矛盾,并且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发展了语文思维。
4.跨越时空。语文学科中许多事物的时空分布跨越性太大,而多媒体便可以发挥其中的优势。如在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质和人文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学生无法直接实地考察和感知,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跨越时空范围,展现实地情况,增强直观意识,提高观察想象、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概括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可以利用电脑将书籍的演变及各阶段的特点输入程序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甚至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解说。古代的“甲骨文”、“竹简”、“木牍”,现代的“视盘”、“缩微图书”等为学生所不熟悉的书籍在相应的图片录像配合下,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仅用5-6分钟的时间就在头脑中形成完整而清晰的书籍演变概念,既形象生动,又简明扼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尤其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以上论述从“职高语文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以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 孙远杰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彭立主编.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郑有才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新教师教育丛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出版社,2007.2.
[5] 陈欣.中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解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1.
[6] 吴春华.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
[7] 康贵.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8] 郑秀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