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颖,作为一名华裔导演,真正被国人熟知始于其1993年的作品《喜福会》。《喜福会》改编自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四对华人母女的几段故事,表现了两代人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经历。此片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广泛好评,王颖亦凭借此片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华裔导演地位。作为美籍华人,王颖一直关注着国人在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用影像记录着华人的移民史。他于1982年用独立制片的方式拍摄完成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寻人》,从中可看出他对在美华人生活境遇的关注。因在主题表达上的相似性,《寻人》与《点心》(1985年)及《吃一碗茶》(1989年)被合称为“华人三部曲”。虽然这三部影片的影响力不及《喜福会》,但作为导演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探讨华人在美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影片,仍值得深入研究。
“华人三部曲”虽然题材选取角度不同,但却有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关注华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状态及表现东西文化间的冲突。《寻人》的叙事架构与《公民凯恩》及《罗生门》极为相似,《寻人》讲述的是:老少两代出租汽车司机乔与史蒂夫为寻找借他们钱却失踪的陈鸿而走遍唐人街的大家小巷,钱虽追回但陈鸿终未出现的故事,片中主人公走访到的人对陈鸿的描述各不相同,每个人对陈鸿的看法也存有差异。这与《公民陈恩》中众人回忆凯恩的生活经历,《罗生门》中樵夫、武士、面纱女子及神婆从自我角度出发讲述杀人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点心》表现的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寡母与女儿及小叔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母亲为了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让女儿学着包粽子,女儿本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却为了照顾母亲而犹豫不决,小叔子习惯了美国的生活,虽暗恋寡嫂却囿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观念而不敢逾矩,影片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并在深层次上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吃一碗茶》是根据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年轻一代的华人王宾雷因受惠于美国的《战争新娘法》得以回故乡娶妻并将妻子美爱带回美国的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宾雷作为改变美国华人“单身汉”历史的第一人,在父亲及族人的压力下导致性无能并进而导致妻子红杏出墙,最后又因服用一副中国的药茶而恢复生育功能并成功令妻子怀上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通过宾雷与父亲的关系表现出美国之于华人的不公平待遇所造成的恶果,深层次上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华人三部曲”以华人为叙事主体,如实展现华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状态是其着力达到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影片的细节入手来探析“华人三部曲”中主题的呈现。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生动,并要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下面就从影片的场景细节、道具细节、音乐细节、台词细节及画外音细节等方面来探讨影片的主题呈现。
在影片中,导演设置的场景细节可以令观众从中解读出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华人三部曲”主要以华人生活的唐人街为叙事场景,展现在这一场景内发生于华人身上的故事。《寻人》中,观众跟着两位主人公寻访了唐人街的大街小巷,看到的皆是拥挤不堪的生活、工作场景;《点心》以唐人街上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空间为叙事场景,展现这一场景下三位主人公之间在思想观念及行为方面的冲突与融合;《吃一碗茶》则向观众展现的是在唐人街上华人开设的地下赌场、宗亲会馆、洗衣店、理发店等场景中华人们的生活情状。
在《寻人》中,当乔与史蒂夫再次来到陈鸿的住处敲门时,陈鸿的美国邻居在听到敲门声后与两人隔门对话,起初还态度良好欲将陈鸿的账单拿予两人,但当得知两人是华人后便不再回话,从这一场景细节中我们可以读解出:美国人对华人的戒备之心及不信任感,即使对方态度诚恳,只要知晓你是华人便不予帮助的事件在美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而当两人知道询问无果准备离开时,史蒂夫犹如警察破案般欲破门而入,乔却拍了拍史蒂夫的手独自先行离开,这一场景更表现了两人的无奈之情及史蒂夫和乔作为新旧两代华人对此态度的不同看法,这与后来史蒂夫不明白乔为何在得到钱后仍在查找陈鸿的行为一样,都暗示了两代人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乔在寻找陈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跟陈鸿是以同样的身份即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着,这也是后来乔对史蒂夫说:“我知道他的感受,因为我理解他,可能你不能,但是我能”的原因。
在《点心》中,导演通过前后发生在同样场景中的主人公的不同动作,来展现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变化。如在前段女儿亲自为母亲梳头发,后段谭母则自己梳头发;前段母亲一心想着死亡,后段当她回中国旅游重回美国后心情变得大好;再比如前段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后段则只剩下谭母一人吃饭,导演通过对比蒙太奇向观众呈现了前后场景中主人公行为及气氛的变化,并将主人公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用影像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在《吃一碗茶》中,当王格光顾完妓女处准备离开的同时,他看到了在楼道内排成一队等待妓女的华人同胞后,随即露出了一个饱含深意的笑。从中不仅读解出他对此行为的自嘲也解读出了他对此的无奈,而他的无奈是因美国于1882年通过的一则《排华法案》导致的后果,王格们等老一代华人既不能与美国女子通婚,也不能将自己的妻子带到美国,只能在攒够钱后回故乡娶妻,在确定妻子怀孕后再返回美国做苦力挣钱贴补家用,这样的法案造成了美国特有的华人“单身汉”现象,而宾雷作为受益于《战争新娘法》的颁布实施,可以回国娶妻的新一代华人的代表,他身上自然承载着老一代华人的诸多期许,他们希望宾雷可以早日生下在美国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以此来改变多年来华人在美不能娶妻生子的情况。由此可见,宾雷身上的压力之大,他的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父亲,更来自于同胞,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宾雷的孩子身上,似乎在孩子身上可以遇见到自己的未来。
影片中的道具可以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若道具运用得当,可以有助于剧情的展开,并能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在“华人三部曲”中,导演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道具来展现华人在美仍遵守着中国的民俗习惯。
在《寻人》中,有一场戏是乔去找从陈鸿女儿口中得知的李先生,希望从后者处得到关于陈鸿的信息。当乔到达李先生在唐人街的办事处时,秘书让其等待时乔环顾四周,这时出现在镜头里的是墙上摆放的关公神像及贴有“龙马精神、生意兴隆”等字样的对联,关公素来被中国人尊称为“武财神”,而将其供奉在室内亦是取其能带来财运的寓意。在影片结尾时,随着镜头切换,出现在画面上的是象征长寿的寿星老,及唐人街上的汉字广告牌等,这些道具的选用均是为了展现华人虽身在美国,却坚守着自故乡传承下来的生活及信仰习惯,同时也展现了唐人街上特有的华人文化。
在《点心》中,粽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影片中对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谭母为了保留自身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让女儿学着包粽子,对女儿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这对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这样母女两人之间的冲突就出现了,而粽子作为冲突的象征物,也暗喻了两者之间在对待文化传统上的不同态度。
在《吃一碗茶》中,当美爱随宾雷来到美国的家后,她先是把玩了在中国未见过的水龙头及煤气,随后便来到卧室参观,这时镜头上出现的是寓意多子多福的枕巾,镜头再往上摇出现的是镶有同样寓意的“年年有余”年画的镜框,这表明在美国化的公寓内,华人同样坚持着自己布置新房的传统。在两人床头柜上摆放的父亲的照片,则既暗示着父亲王格在这个家庭中的威严,又暗示着父亲监视两人生孩子的进程,同时这一照片的存在无形中给予了宾雷无限的压力,终导致了他的性无能,进而导致了妻子的红杏出墙。
罗马尼亚作曲家乔治·艾涅斯库曾说过:“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音乐在电影中有利于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在“华人三部曲”中,导演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来体现华人在美的处境。
在《寻人》中,当乔与史蒂夫寻找陈鸿无果后,史蒂夫一人坐在出租车里注视着陈鸿消失前最后住过的酒店,这时音乐响起,导演选用了一首粤语歌,歌词是“足迹遍天下,看透异国繁华,桃园仙境似梦境,始终找不到吾家;足迹遍天下,远处密集云霞,何时一朝见雾化,子孙欢笑艳阳下。万千灯火透光下,哪里是吾家?哪里是吾家?”这段无声源音乐将华人在美的漂浮不定感及盼望早日家人团聚的心理表现了出来。在音乐响起的同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乔与史蒂夫在唐人街上寻觅,这样的声画结合更将影片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凸显了出来。
在《吃一碗茶》中,在表现美爱和宾雷婚姻出现问题的段落中,两人发生争吵之后宾雷选择了离开,这时画面上是美爱掩面哭泣,背景音乐是二胡拉奏出的凄婉音乐,而声画的结合更真切地表达出了两人此时的无奈之情。再如在王格抵不住来自族人的舆论压力,选择离开纽约的唐人街而前往加勒比海的段落中,镜头在表现完宾雷看到父亲留下的信后,随后摇到宾雷与父母的照片处,这时的背景音乐是用箫吹奏的音乐,这样的声画结合亦将宾雷的无助感如实地表现了出来。
作为表现华人在美生活的影片,导演将片中人物的台词设置为兼有英语、广东话、普通话的语言混杂体,这是符合唐人街上人们的语言习惯的。虽然汉语台词在三部作品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其在凸显主题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如在《寻人》中,厨子亨利用略带幽默的话语“剃头师傅也为钱,围着椅子转圆圈;留学生也为钱,围着火炉玩锅铲”,将华人来美后的生活写照用这般调侃的话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即便是高学历的留学生,来美国后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从事诸如厨师这般低等的工作,这是符合华人在美生活的历史的。再比如后面当乔与亨利再次碰面谈论到华人应不应该就美国人对其不公平待遇进行反抗时,亨利说道:“做什么斗争?反抗这里的环境?我们来这儿多久了?我们来这儿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加上五十万中国人在这儿,如果他们还不承认我们的话,那就是他们根本不想承认我们,他们不会承认我们。”这段话既代表了片中人物的处境,也是在唐人街工作过几年的王颖导演所了解到的华人在美的真实写照。在《寻人》快结尾时乔与方先生的一段对话中,方先生用广东话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美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状态表达了出来,他的话语可谓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吃一碗茶》中,作为老一辈华人代表的王格,在知道众人讨论自己儿子宾雷的婚姻问题后激动地找儿子理论,并说道:“他们不是说你的妻子出轨了,而是说我王格的儿媳妇。”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原来王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子的婚姻出现问题,而是自己因此事而颜面扫地,比起儿子的婚姻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是符合历代中华儿女好面子的特性的。再如美爱第一次看到宾雷后,宾雷用广东话说“你好”,而美爱则用英语说道“Iam very happy to meet you,Mr.Wang.”而来到美国在与父亲见面后她也是用这句英语跟父亲打招呼,再到后来宾雷因压力过大导致性无能后,她主动说要宾雷去看医生,这些变化都可以看出:作为从小生长在中国的美爱是期许着美国的生活及思想观念的,而她主动要求宾雷看医生,更是其思想观念变得美国化的一个表现,而她在语言方面的变化也为其后来不甘寂寞终致出轨的情节段落埋下了伏笔。
画外音在影片中更多的来自于广播中的声音,《寻人》中观众了解到唐人街的华人因参与新中国和台湾的两队新年游行而卷入政治纷争;《吃一碗茶》中通过广播观众了解到因中国发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双方互相冻结了各自在对方国家银行中的资产,而中国政府也已警告在华的美国公民离开等消息,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华人在美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而李刚也决定回到故乡。片中画外音的运用,将华人虽身在美国但仍关注故乡的心情如实地呈现了出来。不管是卷入新中国和台湾之间的政治斗争,还是因抗美援朝担心家人的安危,都是其思乡及对祖国故土魂牵梦绕的依恋情怀的外在表现。
电影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来反映生活,而细节的恰当运用令其在反映生活时更能贴近生活的本真面貌,并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影片中几类细节的运用将华人在美面临的老少两代在文化及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及其生存困境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历代华人在美生活的艰辛。
从以上对影片中几种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颖导演在驾驭文化冲突这样的主题时的驾轻就熟,这不得不归功于他本身具有的融贯东西的文化视角。王颖试图用自己的电影来沟通东西两个半球,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生于香港,长于美国的他,自幼接受的便是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自然在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好莱坞摸爬滚打数十年的王颖,更是深知美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因此其作品总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欢迎。2011年上映的《雪花秘扇》,导演给观众展示的是在中国行将逝去的女书及老同文化,虽不能排除其浓厚的商业性,但导演那份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之情透过镜头已传达到每位观众的内心,导演的新片《爱因斯坦》目前正在摄制当中,相信导演会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作品。
[1]单德兴.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化与文化论集[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9,(第1版).
[2]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
[3][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第1版).
[4]伯纳德·温劳布.王颖:闯荡好莱坞[J].国际人才交流,1994(9).
[5]严敏.这一年在北美——华裔导演演员火力旺[J].电影评介,1994(z1).
[6]魏然.王颖:在艺术的天幕下独舞[J].电影评介,2003(5).
[7]王心洁.解读《饮碗茶》中的“亚裔感性”[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3).
[8]孙萌.打开王颖的“盒子”:性别、种族与身份,沟通、理解与希冀[J].山花,2007(7).
[9]付江涛.文化的冲突身份的尴尬——《吃一碗茶》主人公斌来解读[J].名作欣赏,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