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莎 刘喜英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沙 莎 刘喜英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活跃而重要的因素。它既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渠道,又是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教师和高校要通过树立教学方式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等途径来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运用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具体的做法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学生的目标。
高校 教学方法创新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其中教学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门径。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校教学内容的广博性、高深性及不确定性,对高校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教才能既保证把知识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又保证有效地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发现和创新,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探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主要途径及其具体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教师教育观念、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推进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及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高校应在资金、硬件设施、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对教学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教师的教育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环境,让每一位教师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真正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三)加强培训与引导,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素质。高校应该改进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在教学中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高校教师在把握好教学方法创新途径的同时,更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自学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并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课堂内外的协同配合,课堂讲授从提出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学生自我问答相结合的方法;课堂外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等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法。
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设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的双向互动,实现师生教学。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经调整后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有效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接收反馈的信息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并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及实践性等特点。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好的案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及时空性等。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作用,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以案说理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课堂内教学,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四)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对问题的探究来组织教学的,例如,“面向问题教学法”,直接让学生面对现实专业运作中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教学的步骤主要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查找相关资料、阅读指定的文献、分析问题背景、提出研究思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研究结果,采用论文演讲或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教师一方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提示、阐释或指引,另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缺点。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要求对问题做出唯一的求解,而非常注重对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路径的指导,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其实教学方法不止以上这几种,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种方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互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或形式上的教学方法创新,而必须实事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层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来选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业务类、应用性强的课程和专业硕士层次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而理论性课程和培养学术性人才更适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法进行学术训练,提高研究和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标主要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教学方法仅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方法,而在于育人。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离开了实践,创新能力就难以形成。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明东.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王义遵.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中国高等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