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赛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周赛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文化,其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恒价值追求。本文着重从转变工作理念,关注贫困生的差异,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转移工作重心,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贫困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改变工作方法,加强与贫困生的情感沟通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高校贫困生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一个特殊群体,其结构也日趋复杂,且贫困生在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有其独特性,所以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我认为,随着高校多元化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贫困生的基本生活所需已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更加注重情感沟通,关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及对人类本身生存状态的关注,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规范的全部实践活动”,[3]其目的在于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看,其核心价值追求也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比一般学生背负更多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贫困生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不仅影响贫困生的个人健康和发展,而且影响其家庭的正常生活,甚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贫困生的个性差异、关心贫困生的个性需求、关怀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承认贫困生在实现自我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处于核心与支配地位,并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唯此,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落后。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多把贫困生作为管理的对象,把贫困生工作单纯作为科学管理的工作任务对待,在思想观念中缺少贫困生主体性的概念,较容易忽视贫困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需求。所以,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教育工作者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需求满足,而忽视贫困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弱化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结果导致贫困生进一步的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和道德贫困。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片面。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观念滞后,没有看到贫困生问题的多面性,尤其是精神、心理和贫困生自身发展等方面,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较片面。比如,因为只看到贫困生的经济贫困,所以较重视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对贫困生的人文、情感关怀不足,贫困生作为主体人的内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比如,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经济资助和社会帮扶而忽视贫困生独立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是“输血”,而没有增强贫困生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使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贫困生确实需要学校、社会的帮助,但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是把贫困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并创造条件和机会大力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从而实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欠佳。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工作主体为实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达到最好。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情感沟通、心理疏导等多种方法中,过分强调行政手段。而其他方法,尤其是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很重要,也是贫困生最需要和最容易接纳的方法,但因长期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方法的运用较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转变工作理念,关注贫困生的差异,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
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因为贫困生都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人,而人始终是主体,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主体的贫困生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内容内化到自身意识中,并能否创造性地、能动地、自觉地将之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关注贫困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贫困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从家庭经济困难类型看有孤儿、烈士子女、无收入、重病户、低保户、双下岗、纯农户、低收入、因灾致困等;从贫困生个性特征看有自卑、敏感、焦虑、消极、积极等;从价值观看有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从由经济贫困延伸的其他问题类型看有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所以,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从每个贫困生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出发,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教育,使不同类型、层次、性格、兴趣的贫困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生活和历史的主人。
(二)转移工作重心,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贫困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过去,高校在贫困生工作方面比较注重经济资助,而忽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贫困,而没有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随着近些年贫困生心理、思想、就业等问题的凸显,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心应逐渐转移到经济资助基础上的贫困生教育上,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真正从贫困生全面发展考虑,开辟多种途径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使贫困生真正从内心变得独立、自强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改变过去纯说教式的感恩教育方法,争取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让贫困生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是有价值的,是有能力回报大家的。其次,完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功能,使其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充分挖掘勤工助学的深层次作用,从而既给予贫困生经济补助,又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使其体会实现价值的快乐。再次,根据贫困生的特点,为其创造参加各类活动的条件,设计各类贫困生素质拓展训练,让贫困生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职务,鼓励贫困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各类文体、科技、竞赛等集体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贫困生多种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将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贫困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其从心理上能正确对待贫困,克服贫困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困扰,并能在贫困生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三)改进工作方法,加强与贫困生的情感沟通。
过去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重说教,缺少情感因素的投入,重约束轻疏导,重结果轻过程,重管理轻关怀”,[4]导致最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而人文关怀视角下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把贫困生的真实需要作为出发点,不仅经济扶贫,而且精神扶贫和心理扶贫,这才是解决贫困生群体稳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了解贫困生的需要、走进贫困生的精神和心理世界,在方式方法上则需要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式的沟通交流方式,即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平等、尊重、对话关系,在遵循一定的规范、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进而实现对贫困生完整人格的塑造。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2004.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3]李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
[4]刘小文.重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