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汉字的创造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然而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毕竟不能像图画那样一形一物,一字一义。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特点,汉字的构形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古文字中“异体繁多”、“异字同形”、“一形多义”、“一义多形”等现象正说明了汉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作为早期的文字,其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复杂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下文论述的形偏旁的多义现象正是这种复杂性的一个说明。
所谓区别符号,是指在汉字孳乳分化的过程中,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只起到分化字形、分化词义作用的字形。甲骨文中形被当做区别符号的例子并不少见。姚孝遂在《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一文中谈到这一问题“‘’形也是古文字经常采用的区别符号,‘’与‘口舌’的概念有时毫无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单纯的区别符号。”[10]
[1]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776.
[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776.
[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77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590-591.
[5]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1984.
[6]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九·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9.
[7]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2778-2779.
[8]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711.
[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院学报,1988,2:34.
[10]姚孝遂.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古文字学论集(初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100.
[11]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315.
[1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707-708.
[13]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1172.
[14]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173.
[15]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1173-1174.
[1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