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义语言

崔 竞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镇江 21200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蕴涵其文化的独特性。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传达文本信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意义。然而,“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Lado,1957:78),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空缺(semanticzero)。实践证明,中英两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差异造成英汉词语和意义常常难以一一对应,使译者不得不采取必要的策略来消除或减少交流的障碍。

由于文化涵盖了太多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现采纳《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分类法,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刑福义,2000:8)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一、中英物质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空缺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是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它包括了饮食、服饰、建筑、戏曲艺术等诸多方面。语言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自然也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如果某事物在该社会中不存在,那么往往会产生词义空缺。例如silk(丝绸),西方人最初还没有使用过,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我国正史中记载着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直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才打开了中西方的大门,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将丝绸传播至全世界。于是,英文中借用汉语发音来翻译这个词。又如中国人钟爱的京剧(Peking opera),集唱、念、做、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而欧美人喜欢的歌剧、舞剧、话剧都是单一形式,歌剧里没有舞蹈,舞剧中不唱歌,话剧主要是对白。鉴于此,译者就需要让英文读者尽可能充分正确地了解中国国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再比如在中国,原先没有咖啡(coffee)、冰淇淋(ice cream)、夹克(jacket)、沙发(sofa)、交响乐(symphony)等事物,只有从英语中完全移植过来。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交流,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已经与西方同步,甚至有所超越,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如可乐(cola)、布丁(pudding)、自助餐(buffet)、T恤衫(T-shirt)、比基尼(bikini)、牛仔服(cowboy suit)、电脑(computer)、鼠标(mouse)、因特网(Internet)、出租车(taxi)、立交桥(overpass)、超市(supermarket)等这些先前在中国社会缺乏文化认知的词汇,如今已被广大群众欣然接受。

二、中英制度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空缺

所谓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包含了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生产、教育、劳动管理分配、家庭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中英两民族文化在这些范围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龙被视为“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现汉》),最大的吉祥物,是中华民族永久的图腾。事实上,“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同上),而英语中dragon也是想象中的动物,但它是个“有翅膀和爪子,能喷火”的怪兽(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claws,able to breathe out fire OALED)。《圣经》里将dragon与罪恶、恐怖相联系。所以,倘若只看到其指称意义来翻译“龙的传人”、“望子成龙”,势必会造成西方人的误解。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代表“勇敢、凶猛、威严”,与一般中国人的看法有偏差。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欧美人多数信仰基督教,而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比如西方人认为God(上帝)创造了人类并主宰世界,而中国人传统上都接受神话故事描述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说法,相信“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拥有超越神力、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又如“三个和尚”的典故: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语中却没有对应的“和尚”概念。同样,英文中的“Puritans”(清教徒),“Protestants”(新教徒)被赋予的宗教运动色彩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因此,翻译时要做到形神兼备并不容易。中国人注重伦理,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宗族关系表现的复杂到位。相比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比较含糊笼统。比如英文uncle,aunt,cousin只是说明性别和简单的亲属连带。“叔叔”、“伯伯”、“舅舅”都是用“uncle”一词,若要区分,可能只能加上名字来辨别了。除此之外,如具有中国制度文化特色的农历节气、天干地支、传统节日,以及政治、经济活动方面的词语在英文中词义完全空缺的现象不胜枚举,反之亦然。如汉语的“清明”、“端午”、“春节”、“拜年”、“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希望工程”、“三好学生”、“三八红旗手”;英语中“Christmas”(圣诞),“Easter”(复活节),“the Valentine’s Day”(情人节),“capitalism”(资本主义),“Parliament”(议会),“monopoly”(垄断),“teetotaler”(绝对戒酒者),“yuppie”(雅皮士),“cowboy”(牛仔)。

三、中英心理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空缺

心理文化(也称观念文化)(mental culture)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由于中英两民族受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历史哲学及政治经济发展诸多因素影响,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相同更有相异之处。例如英语beaver(河狸)一词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贬义。中文里也存在许多词语以花鸟鱼虫的特性来表现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如“杏眼”、“柳叶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岁寒三友”(松、竹、梅)来比喻人的高尚气节与道德情操。实际上,“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连淑能,2002:42)。如“阴阳”、“八卦”、“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等词汇,其中丰富的中国本土韵味是欧美人难以感悟的。相比而言,反映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些词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完全对等。如peasant和“农民”,cadre和“干部”,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olitics和“政治”,propaganda和“宣传”,community和“社团”,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总之,体现心理文化方面的词义空缺在英汉翻译中极其普遍。研究表明,中国人强调形象、直觉与感性思维,英美人注重逻辑、实证与理性思维;中国人从整体出发、考虑综合性,英美人偏重个体与分析性(陈宏薇,2003:25)。

可以发现,中英两民族的文化个性带来了翻译实践中的词义空缺问题,这是语言与文化关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的策略,准确有效地传达词语丰富的文化意义。在英汉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等。

音译法是将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完全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成为该语言中的外来词汇。例如:英语中的tea(茶),silk(丝),cheongsam(旗袍、长衫),jiaozi(饺子),ginseng(人参),litchi(荔枝),won ton(馄饨),chop-suey(中国菜的炒杂碎),qigong(气功),kungfu(功夫),makjong(麻将),kowtow(磕头),tai chi(太极),feng shui(风水),yin yang(阴阳)等;汉语中的“三明治”(sandwich)、“比萨饼”(pizza)、“啤酒”(beer)、“扑克”(poker)、“吉他”(guitar)、“迪斯科”(disco)、“芭蕾”(ballet)、“模特”(model)、“康乃馨”(carnation)、“安琪儿”(angel)、“香波”(shampoo)、“尼龙”(nylon)、“席梦思”(simmens)、“坦克”(tank)、“吉普车”(jeep)、“基因”(gene)、“艾滋”(AIDS)、“克隆”(clone)等。

直译法较完整地保持了原文的形式与内容,是英汉翻译中常采用的策略之一。比如:英译汉时,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software(软件),hardware(硬件),cold war(冷战),hot line(热线),superman(超人),supermarket(超市);汉译英里,“龙舟”(dragon boat)、“春节”(spring festival)、“春卷”(spring roll)、“中秋”(mid-autumn day)、“月饼”(moon cake)、“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up)、“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 systems)。不难看出,直译虽然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却没有深入挖掘词汇隐含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会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如果允许的话,还应采用加注法来完善。

意译法。与直译区别在于,意译法舍弃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以达到译文和原文的内容相符,以及主要语言功能相似,更贴切地传达文化信息。例如:“二胡”(two-stringed fiddle)、砚台(ink stone)、“元宵”(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粽子”(a pyramid 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锅贴”(pan-fried dumpling)、“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八股文”(stereotyped writing)、“拜堂”(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桃符”(peach wood charms against evil,hung on the gate on the New Year’s Eve in ancient times)、“三八红旗手”(a woman pace-setter)、“特困生”(the most needy students)。

加注法就是通过注释的形式对译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补充说明,从而明确英汉文化的差异,使读者更充分准确地理解语言的特殊文化色彩。就以上文所举的“八股文”一词为例。无论是直译为“eight-part essay”还是意译成“stereotyped writing”,英文读者似乎都不太明白。如果采用直译加注结合的方法翻译为“eight-partessay(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known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s)”,就可以使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表达得一清二楚。类似的还有“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the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满月酒”One-Month-Old Birthday Feast(a special ceremony held after a baby has been one month old)、“文房四宝”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writing brush,ink-stick,ink stone and paper)、“牛郎织女”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two figures in an ancient Chinese fairy tale(Later it also refers to husband and wife who live far apart)等。

四、结语

语言深深地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在各自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且承载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著名翻译家奈达的翻译理论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因此,译者不仅应关注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应重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好的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译者勤奋的学习、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

[1]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2]Nida,Eugene.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3]刑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宏薇.新实用汉英翻译教程[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词义语言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字意与词义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