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含义

2012-08-15 00:42孟庆涛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施特劳斯浪潮现代性

孟庆涛

(西南政法大学 应用法学院,重庆 401120)

一、现代性的本义

从词源上说,现代性(modernity)起源于中世纪早期:“兼作名词和形容词的‘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根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1]据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考证,拉丁语modernus最早是由基拉西厄斯(Gelasius)教皇一世使用的,但在他那里modernus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价值意味,因而仅指“现在”或“现在时”。但在哥特人征服古罗马帝国以后,modernus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几乎与基拉西厄斯同时代的卡西奥德洛斯即用modernus来表示与“过去”相对的意思。“站在教皇的角度看,哥特人新建立的帝国并没有在基督教传统中形成一种断裂,但对于知识人士而言,它却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分界,这种分界使得先前的经典文化有别于现代文化,而后者的历史任务在于对先前的文化进行再造”。[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看来,实现“现代”文化对先前文化的超越是人们的一种新的历史使命,而modernus的创造意味则被继承了下来。

所以,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古代”相对,意味着“新”,从而蕴含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现代性本来就是与古代相对而言的,它首先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时间意识:“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转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3]现代性是中世纪的产物,虽然其指向了线性的历史性时间意识,但中世纪本身的时间观却仍然是处于神意规定之下的。同古希腊、古罗马的时间观相比,它突破了循环的时间观;同后来理性规定下的时间观相比,它又尚未摆脱神意。由此,中世纪刚刚萌芽时的现代性从时间上把自己同前现代性及近代以来的现代性区分开来。

现代性是一个时间的标尺,它与传统断裂,向未来敞开。由现代性的这种新时间意识本质所决定,一切形态的现代性,包括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都分享着同样的时间意识和理念。由这种现代时间意识支配,会生发出诸多以此为历史哲学出发点的现代性形态。

二、现代性的哲学意涵

从哲学上看,“事实上,对于后现代来说,西方近代以来的现代性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两个现代性,一个是古典意义的现代性,另一个是现代意义的现代性。前者以理性的设立为标志,后者以存在的探讨为特质”。[4]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的主体性地位是通过人的理性来确立的。在神学一统天下的中世纪,作为实践态度的信仰决定了神的主体性地位。现代性的萌生,促动人的主体性发展:“现代性正在躁动之中,要与前现代性相分离。它首先是否定性的,即反对迷信,然后是肯定性的,即推动启蒙。 ”[5]“启蒙”(enlightment)的本意是点亮,即启发自我,使个体脱离蒙昧状态。启蒙是西方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启蒙最大的特点是人的理性地位的至高无上,确立理性的最高地位是启蒙运动的功劳。由于自由是在人的理性中发生的,因而在启蒙对理性的高扬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确立,而上帝等超验的东西从根本上被当做迷信遭到了放逐。

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其实主要就是启蒙的现代性。启蒙的现代性高扬了理性的地位,在后现代性看来,则是启蒙的专制。启蒙强调理性的普遍性,审美的现代性则反启蒙叙事,强调人的感觉的至上性。审美的现代性要求对待审美对象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态度的根本变化。审美以现代为根本标尺,从而,传统或者与现代性不相符合的标准就成了要否定的对象。审美的对象是无限的,而非仅仅局限在文学等领域,这就会在根本上把现代性的精神向其他领域开放,从而把现代性从人的主观感受推向外在领域。审美的现代性虽然诉诸个体的审美感觉,从而强烈的反理性,但恰恰暴露了审美现代性所内含的人的主体性。

康德、黑格尔是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古典意义上的现代性的高峰。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性,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反理性的现代性,马克思的现代性即以反现代性面目出现的现代意义的现代性。他以“存在决定意识”颠倒和瓦解黑格尔的“精神”决定性和绝对性,从而也是以存在来反对理性。但马克思的存在更多地与物质性存在有关。物质性存在往往和(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胡塞尔从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看出了科学的危机,海德格尔则把他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史看做是不断遗忘存在的历史,而现代性的极致即技术性的极端,因而他欲以本体论上的“存在”来对抗理性技术的现代性。

三、现代性的政治哲学向度

从政治哲学上看,西方的现代性主要经历了三次浪潮。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中,对现代性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基本的线索梳理。[6]他首先区分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差异:古典政治哲学追问的是最好的政制(regime)之于德性的实践,即人们应当如何生活;而现代的政治哲学则是人们事实上如何生活。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是马基雅维利发动的,他将政治和德性问题改造成可以由技术加以解决的问题,并经由霍布斯,最终在洛克的自由主义中落脚。第二次浪潮是卢梭发动的,他以人具有一种近乎无限的可完善性的浪漫主义来对抗前人的颓废主张,经康德、黑格尔最终在理性和精神的绝对性中落脚,并启发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三次浪潮是尼采发动的,尼采诉诸一种生存体验,认为过去的一切理性都宣称有客观的支持,这是虚妄的,只有权力意志才是可行的。经过海德格尔,第三次浪潮最终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的自由民主制源于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共产主义源于第二次浪潮,法西斯主义则源于第三次浪潮。施特劳斯回顾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其实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维护自由民主制,他要回到前现代。施特劳斯对于现代性危机的基本诊断是“虚无主义”。[7]而所谓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在推进现代性的同时不过是进一步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每一次的努力均以拯救现代性危机开始,却以推进现代性结束。故而,施特劳斯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现代性所带来的虚无主义,而他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式,则是回到古代,即回到苏格拉底时期。

四、现代性的社会机理

人在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清除了超验主体对人的主体性压制,为人的社会改造主体性铺平了道路。启蒙的现代性是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当把这种现代性、特别是其政治哲学向度进一步外化到社会领域时,便会形成以改造世界和社会为目的的现代性冲动,并从事社会行动。在现代性之前,社会运行机制是“自然”的结果,而在现代性之中,社会则是可以在人的理性支配下进行塑造的,人为的建构性开始凸显。从政治层面上看,也就是民主机制的正当化和实践化。民主国家机制的理论前提是人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的落实则需要把现代性的时间关系转化成“空间”关系。因而,尽管现代性在词源意义上是关于时间的,但现代性这一世俗的观念被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等“自然地”转化成了空间的关系:“自我循环和自我进化的时间观念构筑了一种自然的秩序,它不但是对上帝和国王的摆脱,而且也是对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人的活动的抽象化。它的实质内容就是自然权利与经济。”[8]从西方现代性的生成来看,经济学实际上是现代政治主导下的政治经济学,因而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一体两面,是现代性精神的体现和要求。

从社会形态的演变来看 (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为标准),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反动及以共产主义为代表的反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即是据此对现代性进行划分的。他认为,自现代性在西方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竞争的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和反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尽管资产阶级现代性内部存在诸多的分野,但其核心价值理念是相信进步、科学、理性、实用主义等。在现代性精神的支配下,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起并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这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意识上的理性化等。反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更是形形色色,一切以现代时间意识作为理论基础,并反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理念的均是反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批判主义、女权主义等一切以解构现代性为标志的,均是反资产阶级的现代性。

[1][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19,18.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丽亚译.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J].文学评论,2003,(01).

[4]彭富春.“现代性”及其前后[J].东方文化,2001,(5):76,75.

[6][美]利奥·施特劳斯著.刘小枫译.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美]利奥·施特劳斯著.彭刚译.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汪晖.是经济史,还是政治经济学?——《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导言[A].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48.

猜你喜欢
施特劳斯浪潮现代性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施特劳斯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新色彩浪潮
不想做个追随者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不想做个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