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雁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外语系,江苏 徐州 221116)
近二三十年来,有一种理论对语言阅读模式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图式理论”。早在1781年,Kant就提出了“图式”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必须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英国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最早应用“图式”的概念,经过实验,他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经验一起构建出一种思想表达。这里所指的过去的经验并不是单一的事件或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组织好的并易于驾驭的。他把这一结构块(也就是以往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称为“图式”。Brown和Yule将它定义为可以激活以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Cook则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验知识”或“背景知识”。McCarthy则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高效的读者往往激活必要的知识框架来对所读文本进行解码。随着图式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也开始对图式理论展开研究。刘明东教授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张怀建、黄建滨认为,图式可以比作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贮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一个新的信息后,便会设立一个新的文化夹,或把新的信息输送到现存的先验图式之中。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一思维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图式的转换。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源语图式进行正确解码才能达到“信”,同时还必须将解码了的源语图式恰到好处地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达到“达、雅”。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翻译的核心就在于译者在脑海中构建好“图式文本”,即对源语进行正确的解码。
在译者对源语进行解码时,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国外语言学界及外语教学界的研究表明:阅读时如缺乏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知识,即不能成功地激活图式,阅读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译者在对源语的解码过程中应成功激活脑海中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得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否则就会形成负解码。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对源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之后,能否构建出上乘的译文,其关键在于对译语的编码。这一编码的效度在于它能否让读者最大限度地从译语中得到源语转达的信息。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研究,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成功地激活读者脑海中与阅读材料(译文)有关的图式。而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激活与文本(译文)相应的图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译者)在文本中不能提供充足的线索,使阅读者不能成功地激活自己已具备的图式;二是阅读者本身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因此,在译语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编码应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图式。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发话人首先产生交际意图,并发出刺激,此时接受者的大脑则对此刺激进行加工,而这种加工即人脑的推理过程“使人类得以相互交际的最关键的大脑功能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进行推理”(Gutt)。鉴于此,他认为翻译的实质即译文与原文的解释性相似,而要达到此目的,译者必须针对译语读者群提供最大量的信息,即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图式。(二)编码应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也就是说,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尤其如此。因而,译者肩负着“文化使者”的使命,在编码过程中应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更多的新的文化图式以促进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例如: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原译: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孤独工业。
改译:美国政府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
原译将“loneliness industry”误译成“孤独工业”,原因在于译者缺乏这方面的图式。“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没有人照顾,生活又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后来,美国政府下决心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其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因此,“loneliness industry”应翻译成“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如果译者没有这样的相关图式,就不能正确进行解码与编码,也就谈不上正确地翻译了。
再看一例:
She opened it carelessly.“ Oh,Uncle,why do you carry so much cash when you have a Dinner’s Card?”She said sarcastically.
Dinner’s Card 会使很多人联想到“a card for dinner”如果译者没有相关的图式,就会误译成“一张用餐卡”,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败。正确的解码应该是“迪纳尔信用卡”。这种卡是美国的一种信用卡,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购物而无需支付现金。
图式现象充分体现了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在理解翻译文本时,译者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对相应图式进行分析、判断和修正。人们的先存知识越丰富,大脑中建立的图式就越多,图式越多,解译新知就越容易、越准确、越快。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Brown,G.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Cook,Guy.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Oxford:Basil Black well Ltd.,1991.
[5]McCarthy,Micheal.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6]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7]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8]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9]张文英,戴卫平.词汇翻译文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