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包头市第四中学,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史料教学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英国出现了“新历史科”教育理念,“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①。在我国,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中,有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标。在这四大目标中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指迅速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资料繁多,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史料教学,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在史料教学中,图片史料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占有重要地位。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说,认知始于直观性的经验,然后才能抽象为理性认知,进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形象化认知在其知识获取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年幼的儿童,更需要依靠直观性的图画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人在获取知识上具有主动性,会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重视对历史图片和历史文献学习,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观点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需要加大对相关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使用力度,以便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理解。
从历史史料的方面来说,图片史料是文字史料的重要补充,只有两者协同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历史学具有不可再现的特征,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进行重现,因此,认知历史主要依靠史料,而史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关于历史的记载,即文字史料,另一种是先民留下的实物,如城市遗址、墓葬遗址、器物遗物等。史学家将文献与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获得对历史真实的认知。而实物史料,在很大程度上以图片的方式被记录下来,为历史学家进行研究。我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说法,揭示出了图与文在获取知识中关系与作用。
从历史教学方面讲,图片史料以其直观性的特征,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课文图片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鲁迅先生说:“书籍的图片,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可见课本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图片史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起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文字史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征,单纯依靠文字史料不能达到完美再现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目的。由于条件所限在教学中不会经常性地使用实物史料,那么,实物的图片就成为教学中的不二选择。在教学中使用图片史料,才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获得比较直观性、形象化的认识,从而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
图片史料,种类很多,如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历史漫画,内容也具有多样的化的特征,如反映历史人物的,也有反映历史事件的,还有描绘历史器物的,亦有反映历史遗迹的。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图片史料在教学上运用上具有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供选择的图片史料非常多,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学术专著,还可来自网络图片库,亦有亲身拍摄。这样就会出现如何选择图片史料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图片史料。
选择图片史料,本着与重点内容紧密相关的原则,选取最能够诠释文字内容并且能够起到有利于学生理解作用的图片。选择图片,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关键点,有助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有助于理解较为复杂问题的图片。例如,在讲授讲专题一第三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对于军机处的特征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想象,如果着重以教材中的插图“清代军机处值房”作为图片史料,通过看图片中军机处值班房的结构布局与设施,让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军机处的“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这三大特点。再如,在讲授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时候,重点要讲述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可以使用“古代雅典城市布局”的图片与中国古代京城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会发现雅典最宏伟的建筑物是雅典卫城的公共建筑物,如广场、神庙、剧场,然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为什么古代雅典最宏伟的建筑都是一些公众活动的场所,而不像中国是皇帝的居所呢?”这样,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进而得出雅典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的特征。
选择图片史料,除了要考虑相关性外,还要考虑图片是否具有很强的指示性,也就是说,图片上有足够的信息,能够让学生联想到所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目的。在讲授专题三的第二课的《辛亥革命》,重点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明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权体制,但是,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中国革命任重而道远。使用1912年马星驰的系列漫画“一年来之回顾”,学生通过观看漫画中的对比式的描绘:昔日政治上“推倒专制”,如今又“死灰复燃”;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协议处分支那”;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就会明白辛亥革命并不能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放出来,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漫画有很强的指示性,有“推倒专制”、“渴望共和”等提示语,还有“支那”这样的鲜明的地域指示语,学生很快就能将这幅漫画与中国对应起来,并能够通过“专制”与“共和”的提示语,联想到课本中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从而直观地感受到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个问题。再如在讲授专题二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民族危机的威望程度及列强对我国的瓜分,可以使用1898年的一幅法国漫画,学生从漫画中的指示性内容入手,即从清朝人的装束中想到这幅画与中国有关,然后看到列强各国在瓜分一个圆饼,圆饼上写着“china”,那么,学生由此很快就想到这幅图画与课本中讲授的列强瓜分中国联系起来,而瓜分者的表情动作让学生联想到列强对瓜分中国贪婪性,而以清朝装束为代表的中国则表现出痛不欲生的表情,这让学生体会到在瓜分狂潮下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严重程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图片史料都具有相关性、指示性的特征,这就需要使用适当的文字史料进行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时候,对于周代实行的分封制,着重要把握这种制度的“等级性”,可选取《礼记》的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然后配以“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的图片,通过观看图片,学生懂得古代的餐叉有着不同的大小。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史料,学生很快就会将《礼记》中的等级规定,与餐叉的大小结合起来,从而明白西周的分封制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图片史料的使用,不能太多,坚持适量性的原则。经验证明,教学中的图片并非越多越好,图片太多很可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注意力。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目的,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转移到了图片的细节上了,这样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了。因此,在教学中,图片史料一般要用在重点与难点上,坚持直观性感受与抽象的思考相结合。
图片史料的使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已有的知识储备,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的图片,因此,按照适用性的原则选择图片。如果图片本身太艰深的话,则学生观看后非但不能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反而使得学生对图片不明就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图片史料还需要考虑趣味性,也就是说,能够激发学生有兴趣去探究图片背后的历史。从人的认知来看,生动、趣味的图片要比一般的图片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在历史教学中,有趣的图片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外国教育,2001(1):69.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2001.
③赵玉清.浅谈图片、文献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