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刊选读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探析

2012-08-15 00:54贾陆依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报刊人文英语

贾陆依

(深圳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广东深圳 518060)

引言

随着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启,科技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兴起,20世纪蓬勃发展,其功利性和实用性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重要,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明显,教育产业化的急功近利使人文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造成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之间的严重失衡。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严重失衡带来的后果,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因其内容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一个极佳的平台。

一、英语报刊选读课存在的问题

受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之间严重失衡的影响,中国大学里的大部分学科,包括很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加强调培养实用型的技能型人才。以外国报刊选读课为例,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称新《大纲》)[1]将外国报刊选读课列为高年级的专业技能选修课,认为“外国报刊选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和杂志的能力。”王雪梅和戴炜栋[2]指出“报刊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巧、阅读策略等”。贾爱兵[3]也认为“英美报刊选读课的作用是为学生打好阅读英文报刊的语言基础,使他们掌握英文报刊的文体知识、阅读英语报刊的必要常识以及与报刊相关的国际知识等”。这些论述都表明英语报刊选读课一直被认为是依赖文本训练学生阅读技能和掌握相关文体知识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课程。但是过分依赖于文本分析和文本知识的教学范式仍然是处于英语报刊教学最低层面的文本层面(Textual Space),笔者认为英语报刊选读课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层面——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ve Space)和社会批评层面(Social Space)。

二、英语报刊选读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掌握一定的英文报刊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和国际知识是英语报刊选读课的基本教学要求,但是DeFleur和Dennis[4]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曾说过“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Sanderson[5]认为报刊教学“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general education of our students,rather than merely the restrictive aim of improving their language skills”。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以国内外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为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文学、科技、娱乐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报刊英语紧跟时代脉搏,放眼全球事务,针砭时事热点,洞察冷暖人生,是社会公众表达权利的渠道,是公众舆论思维的体现,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笔者在英语报刊选读课上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38%的学生认为英语报刊选读课应侧重于提高语言技能,而有6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侧重于培养人文精神。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英语报刊选读课不应该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强调该课程的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意识,“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6]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

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成员约瑟夫·克拉珀(Joseph Klapper)在《大众传播效果》(转引自李良荣 2001)[7]中提出的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这种选择性理解强调的是一种建构论的接受,但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师的观点不敢有异议,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失去了思辨的能力。2010年5月2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最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也认为东西方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中国学生缺乏自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十分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教师切切实实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空间,一个辩论的平台,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以探讨大量有争议、引起广泛关注的各类新闻而成为这样一个平台。

在政治领域,自2012年4月以来,中国在南海和东海分别发生了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事件,特别是钓鱼岛事件在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府的推波助澜下日益发酵,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中国民众也通过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行为表达爱国热情,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打砸抢的不理智行为。针对出现的这些状况,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国?如何合法而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通过抵制日货等经济手段抗议会给日本和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在打压制裁日本的同时使中国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军事打击是解决领土冲突的最好方式吗?美国在中国海域领土冲突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交通领域,国内各大城市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以期解决当前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车辆限购、限牌、提高停车收费、鼓励绿色出行,这其中哪种方式更有效?

在对类似新闻事件的讨论和辩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辨,并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进行补充和总结。正是在这样自由宽泛的学术氛围中,同学们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正是英语报刊选读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和特点,鲜活、时新、生动的新闻案例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中国曾一度闭关锁国,导致了将近两个世纪的落后与挨打,直到1978年,特别是在加入WTO等世界组织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到“世界结构”之中,向世界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但是有发言资格绝不等于有发言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当代中国大学生这种向世界发出声音的能力?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学生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现象和方法,更是一种思考和视野,一种更开阔的眼界。在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的21世纪,学生们不能只站在狭隘民族主义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他们应该学会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站在一个更广博、更高远的层面思考世界和中国的现在与未来。英语报刊(包括各大报刊的网络版)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报道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输出人文价值观念;二是对本国公众报道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带有综合性的国际间重大的变动等,输入人文价值观念。因此英语报刊是世界各国沟通交流,宣传折射政治、经济、文化等最重要的窗口,是输出人文价值的重要渠道,英语报刊选读课因此成为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的重要途径。

2012年3月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为什么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中国还要继续大幅增持美国国债?2012年1月中国为什么对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酷现实,世界各国应该如何搁置争议,努力合作保护环境?要清晰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必须站在一个超然于狭隘民族主义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分析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深入的答案。

其实,全球化视野这一概念中国自古而有之,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心系国家,胸怀天下”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也是中国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从先秦诸子时代开始,虽然有“国”“邦”等称谓,但“天下”更常见,《老子》(饶尚宽译注2006)[8]一书全文仅五千字,但涉及“天下”的就有29章、55次。此外更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著名诗句。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上述类似新闻事件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了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不能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中国就无法在关键的时刻把握住全球发展的趋势,无法在重要的关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那么中国就必将落后于他国,无法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

(三)塑造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涉及人们对是与非、利与弊、得与失、荣与辱、正与邪的判断。相对成熟的价值走向构成人们的意识中心,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确定每个人行为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新闻传媒是精神舆论的导向,新闻传媒“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梁启超,转引自方汉奇1994)[9],它不仅仅报道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还在或明或暗地提倡或反对什么,以其理想的图景力推主流价值观。既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自由民主的国家,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媒体在某些问题上可以针锋相对,但在基本价值观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成为维护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精神支柱。英语报刊选读课应该充分利用新闻传媒的这一精神舆论导向功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60周年阅兵庆典游行的盛大声势等新闻报道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民族自豪感;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的曼妙身姿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科技中国的伟大力量;“最美教师张丽莉(the Most Beautiful Teacher)”“托举哥周冲(the Balcony Hero)”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凡的道德力量;免费午餐(the Free Lunch Program)、山区支教(Project of Assistance to Improve Schooling in Backward Areas)等大型公益项目让学生体会到温暖的人间真情。通过解读这些新闻报道,笔者在英语报刊选读课上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民众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勇于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10]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君臣父子、师道尊严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十年浩劫思想专政的愚民统治使民众完全忽视了自我诉求及对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缺乏公民意识已成为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最大的差距,也成为目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并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深度渗透,新闻媒体成为推动公民意识觉醒、培养公民意识权利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英语报刊选读课正是要通过新闻报道的一些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和追求,从而维护自身权利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笔者在英语报刊选读课上引导学生解读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始于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Guo Meimei Scandal)”。该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全国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公众给公益机构特别是红十字会的捐款急速下降。随着公众的不断质疑,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红十字会越来越深陷泥潭,彻底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在一片质疑声中,红十字会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重获公众信任,包括在网上公布每一笔捐款数额以及用途、聘请审计师对财务账目进行审计、加快推进慈善立法等。虽然此次事件不可能使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马上做到完全公开透明,但它无疑是公众公民意识崛起的一次重大胜利,因为如果没有媒体和公众的步步质疑,就不会有事情的水落石出,也就不会有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改革措施。此外,在媒体和公众的步步质疑下,“天价烟局长”、“手表哥”、“萝卜招聘”等浮出水面,“佘祥林案”、“赵作海案”、“赵登用案”等得到昭雪,“5·7”杭州飚车案、“10·16”河大飙车案、“5·26”深圳飙车案等肇事者得到惩罚。通过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解读,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到媒体和公众的这种质疑和努力凸显了民众对国家公益事业和国家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意识,对维护公共利益、追求公开公正的责任意识。

结论

《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大学教育无疑是向大学生传递这种人文精神的最好阵地。英语报刊选读课涉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娱乐、体育等各个领域,其独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全球化视野、主流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重要平台,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同时又拥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能够更自信地向世界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

[1]高等学习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雪梅,戴炜栋.从网络环境角度整合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3]贾爱兵.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6).

[4]DeFleur,Melvin L.,Dennis,Everette E.《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7.

[5]Sanderson,Paul.Using Newspapers in th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3.

[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8-129.

[8]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9]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

[10]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报刊人文英语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读英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酷酷英语林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