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其训练效果的好坏,往往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因此训练时掌握运动量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目前常用的测定指标有训练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生理指标。
测试高校学生的脉搏是最简单易行、且最能直接反映高校学生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若测试的结果是安静时的脉搏与以往相比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或者每分钟的脉搏变化幅度为2~6次以内,则表明学生机体反应良好,运动量的安排适宜,而且还有提升的潜力;如果脉搏与以往相比超出10次以上,或者脉搏的搏动次数变化不定,训练前后的脉搏变化次数差异很大,则表明学生机体反应不佳,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当脉搏的变化稳定后再给予运动量加大。
学生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化范围应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变化不超过0.5千克。如果学生的血压明显升高,肺活量显著下降,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训练时的运动量超出了学生的可承受范围,教师应当立刻减少运动的负荷。
观察和调查高校学生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安排的反映。如果运动员在接受当前的运动负荷后出现如面色灰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运动欲望不强等,则说明此运动量的安排不太合理;若学生在接受训练负荷后的第二次训练课上表现出兴奋、运动欲望强烈、情绪饱满等,则说明此运动量的安排较合理。
由于高校学生中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身体素质较差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接受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在安排学习新技术时运动量应小一些。在进行复习的训练课时,教师的重点应是熟练动作,提高技术质量和规范动作,故训练的运动量可大一些。
在高校阶段,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较快,机体代谢能力强,对新事物较敏感。在训练中,学生对新技术动作学习较快,大脑皮层兴奋高,但训练时间不宜长,训练强度不易太大。教师应注重循序渐进,尊重训练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在高校业余训练中,男生和女生在体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教师在安排训练时应有所区别对待。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素质强于女生,因此,在同一田径项目上运动量的安排男生应大于女生。女生在生理期时教师要主动降低运动量,不应安排大强度的训练。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其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个方面。因而,教师在高校学生的业余训练中,要做到“因人而宜”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比如:测试30米、100米、800米等的最好成绩,负重深蹲、半蹲、卧推等的最大重量,俯卧撑、双杠臂屈伸、仰卧起坐等的最多次数,而后将其作为各项训练强度的100%,以便在采用中等强度进行某项练习时,换算出相应的速度、重量、次数等。通常是在确定了各项训练的强度后,再考虑配置相应的训练负荷量。
在运动生理学上,运动负荷阈指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强度,即低于这个阈值的负荷将不会达到应有的训练适应。刚开始参加训练的高校学生,运动负荷阈一般相当于本人机体现有的最大负荷能力的30%。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阈可高达本人机体现有最大负荷能力的70%。但是,这个负荷阈值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缺乏锻炼的人用10%左右的强度进行一定数量、时间、距离的训练,就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训练效果,而经常系统训练的人,可能要用30%以上的强度进行较大量的训练,才会产生一定的训练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已储备的运动能力来把握利用这个阈值。
普通高校学生更应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要预防过度训练,必须严格遵守各运动训练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特别是区别对待和逐渐增加训练量的原则,并且要安排好训练与恢复的合理比例。
要做到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师应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及生化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可以科学安排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及时判断过度训练的产生。
[1]石卫东.浅谈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构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6.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