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波,许旷宇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
郑利波,许旷宇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德教育的几点措施。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心理规律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道德品质为目的,让医务工作者自觉履行医疗道德义务而进行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形成稳定的医德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在以后医疗工作中能自觉遵守医疗道德义务。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是医学生成长为能够抵御物欲化倾向的高尚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前提,是医学生规范自身言行,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自身理想目标,爱岗敬业,受到医患好评的重要基础[1]。医德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
1.1 秉承我国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救死扶伤优秀品质要求进行医德教育
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蕴含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们都尊重医学,尊重医者,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2]。为更好地秉承美德,使医者本色不变,我们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忘传统,不忘本质。
1.2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需要医德教育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与医疗状况息息相关,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不同社会角色。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工作的主体,其医德对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如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对这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解决,因此,医务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职责时,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医德教育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进行,而是在准备从事医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实施。所以,在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1.3 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平常健康、心境平和、从不担忧的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就会紧张焦虑,很可能变得精神萎靡、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把康复希望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心理需求。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3]。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工作。
2.1 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系统性不强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重视医德教育,但系统性不强。自新生入校,便开始接触医学基础知识,对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有一定认识,并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目标,但这大多是从专业知识上认识的,在医德方面的认识较模糊。学校开设部分道德修养课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另外,缺少重点讨论医德的主题班会,缺乏系统性,对今后工作态度少有深远影响。
2.2 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实践性不强
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医学生很少亲眼目睹对病人用关切的语言进行沟通的真实场景,对在术后受到病人及其家属感谢的医务工作人员也只是耳闻,对今后怎样工作缺少思考,对怎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病人解除病痛也缺少思考。
3.1 遵循医学生的心理规律
医德教育的最终效果要通过医学生心理内化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因此,医德教育要以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根据其心理状态、心理特点以及相关心理变量因素,不断调整医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遵循医学生的心理规律,就是遵循其认知心理规律和情感心理规律。遵循认知心理规律是指医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修养,在心理认知中对医德教育的内容有较高的理论需求,要求了解这样做的深层次道理。因此,医德教育必须把握适宜理论深度,把问题讲解透彻,从深层次上解答医学生存在的疑惑和心理困惑,从哲学高度使他们树立高尚医德,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医德内化为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提高医德教育成效。遵循情感心理规律是指增强医德教育的情感效应。情感不仅是医德的基本要素,也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医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发和感化作用,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教育者自身高尚情操去换取医务工作人员对积极情感的体验,促使其将原有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促使其将医德认识升华为稳定的医德信念,转化为坚定的医德意志,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
3.2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医德教育就是要以人育人,以德育德。医德和师德同属职业道德,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要有师德。在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身正为范,育人先律己。教师在课堂及实验室、医院带教等的示范操作,都应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加强医德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辟多种渠道以形成教育合力,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4]。在校内外一切能进行医德教育的场合,以多种形式不失时机进行正面灌输,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之形成共识。同时,寓医德教育于各专业课教学中,贴切地传道授业,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医德教育,懂得应具备的医德修养,使学生品德素质得以提高。另外,教师要结合实例,用先进典型的医德与不良的医德现象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深化医德内涵,在实验课、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场所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在对病人进行诊疗操作的同时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把医德修养植根于学生思想深处,强化医德信念。
3.3 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除树立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理论学习外,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医德氛围十分必要。从社会心理学看,从众心理往往使医学生易受环境因素的诱导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跟随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在环境控制,改变环境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医德教育根据从众心理规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医德环境,通过感染、暗示、趋从等方式影响医学生医德的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纪校风不仅直接作用于医学生的情感,而且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精心准备,加强校风建设及学校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学校文化设施及校园环境,营造优美和谐的外部氛围,通过定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成才教育系列讲座,表彰先进活动等方式陶冶学生情操。
3.4 重视学生医德激励机制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重视学生医德激励机制,可表现出对高尚医德的承认,也可约束医德行为选择,在赏罚分明的医德激励机制下,趋向良好的医德行为。它具有测定学生医德认识、选择医德价值取向、激励和巩固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医德行为的功能。在医德激励机制中,针对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各方面的表现,包括按时守纪、学习态度、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实行个人考核,准确反映学生的医德风貌,将医德医风考查与学生见习、实习是否合格直接挂钩,针对考核结果进行表彰,深化医德教育。
[1]郭冬梅.新时期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74~75.
[2]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7):132~133.
[3]周宏菊,何振.新医改视阈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4~186.
[4]李红,曹长琦.师德:教师、学生工作者和医生的共同品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135~137.
G416
A
1671-1246(2012)03-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