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成(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 西安 710068)
体育与健康课对以往体育课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体育教育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初中阶段学生,特别是城市郊区初中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仍缺乏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待能在激发、调动城市郊区初中女生体育与健康课学习兴趣方面有所探索,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长安区第五中学、长安区第一中学、长安区第二中学、长安区第三中学、长安区景民中学五所学校的初中在校女生。
1.2.1、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有关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400份,回归388份,有效问卷368份,有效率92%。
1.2.3、访谈法
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访谈,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1.2.4、数理统计法
对所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可以看出:对体育与健康课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郊区女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3%,而兴趣一般,甚至不感兴趣的占到47%。通过统计结果以及对师生的访谈可知,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郊区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有所提高,但仍有近半数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说明在日常的学校体育工作中,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工作当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
调查同时显示,有26%的学生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是为了达到“增强体质,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的目的,而只有15%的郊区女生是由于“兴趣爱好”而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可见,对体育与健康课学习兴趣偏低的现象,在郊区初中女生中普遍存在。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和访谈可知,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25%的学生表示会向老师请教,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与同学商讨或独立思考完成,甚或放弃完成。究其原因,郊区很多学校教师配备不合理,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或是没有女体育教师,而初中女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很多女生对自身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参与体育运动存有顾虑,当在体育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认为不便与男体育老师交流,不愿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这样一方面对男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困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了阻碍。
通过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是否愿意自我展示进行调查,可以间接地反映出郊区女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以及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有31.5%的女生不愿在体育课上展现自我,怕失败、怕出丑、不好意思等是许多郊区女生不愿展示自我的理由。
郊区学校体育课基本采用男女合班教学的授课形式,而女生的自尊心相对较强,大庭广众之下,特别是在男生面前展示自我,需要克服相当的心理障碍。同时由于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学组织形式与模式陈旧,课堂气氛沉闷;评价时对于学生的基础、进步、提高情况等方面关注不够等情况的存在,致使许多郊区初中女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等情绪,导致其体育运动兴趣减退,成了课堂上的看客。
初中女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排前四位的是:小球类(占39%)、韵律健美操类(占 27%)、大球类(占20%)、武术(占14%),故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多选择她们喜欢的运动项目;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引进新型项目,丰富、充实适合郊区女生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查发现城郊女生体育与健康课学习兴趣较低,研究分析认为这一情况的产生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3.1.1、学校体育教学存在许多不足,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3.1.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教师配备不合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缺乏了解。
3.1.3、郊区初中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及自身生理、心理变化认识不全面。
3.1.4、家庭、学校以及传统思想对郊区初中女生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负面影响。
3.1.5、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3.2.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3.2.2、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于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关注城郊初中女生这一特殊群体,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以及身心发展等各方面正确引导,激发培养她们对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兴趣。
3.2.3、着力解决女体育教师的聘用问题,发挥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3.2.4、关心、了解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3.2.5、更新观念,大胆尝试,丰富、充实适合郊区女生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3.2.6、确保经费投入,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
[1]毕增田.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
[4]王皋华.体育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6]季浏等.促进初中生有效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