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小燕(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军教研室 浙江 杭州 31111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增长,竞技体育在世界赛场上不断斩金夺银,可是在这些金牌的背后却是我们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日趋下滑,两者的对比落差不能不让我们进入深思。相关报道指出:最近的20年里,我国学生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项目上呈持续下降,尤其是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还有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复杂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学校的领域中,文化课课时多,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作业量过大,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了其学生体质提高的可能。我们知道,体育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体育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意识培育的职责。那么,我们如何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呢,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只凭体育教师是不够的,要靠一种氛围,一种学校的文化才行。因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其目的就是通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强身健体,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锻造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
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学校体育文化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也有人说学校体育文化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朱柏宁认为:“体育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章建认为:“学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其强烈的个性与特殊功能,原因在于其虽来源于社会大文化滋生于社会,但又不同于社会文化”。通过以上及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后,课题组认为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以学生、老师参与为主体,以运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在历史时间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构建校园文化就是构建一种校园精神,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也就是构建一种校园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和重要形态,是校园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采用关键词、主题等形式所进行检索后获得的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有如下结果分析。其中,文献中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上海大学教授柏慧敏所撰写的《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对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结构、功能及转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出了独特的结论与建议。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其给出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内容、功能特征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认知、表意、评价规范和物质等结构体系;功能具有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健身性特征。当代高校体育从体育理念、设施更新、项目选择及发展领域正在进行着文化转型。”文章中作者对学校体育文化也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学校体育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现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阿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体育文化的性质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文,体育的价值理念、精神道德等属于理想性文化,而体育的具体形象内容则属于实用性文化。”其余几篇文章分别对体育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对和谐校园构建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等进行了阐述。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当下体育文化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大成果和经验,其研究成果也正在各级各类学校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有些观念上的认识还有必须重申与再研究的意义。因此,笔者选取了体育文化建设对高职和谐校园构建的价值与作用进行再研究与分析,希望能为同类学校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本课题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以构建和谐校园、强化生命安全意识的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以强化生命安全意识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可行性及主要经验。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建题阶段,确定课题人员名单,进行分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综合,收集资料。第一实施阶段,制订出课题实施的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相关人员。通过小结分析阶段性经验及方案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正方案。第二实施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修正情况,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汇总各成员的研究情况,写出第二阶段的小结。结题阶段,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分析整理所获取的各种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提交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向外进行推广。
研究结果认为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在高校中要给以重点关注,特别是要注重意识的强化。生命安全意思下的体育文化认识应该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时间意识、群体意识及环保意识等的培养。因此,在策略上要以学生、老师参与为主体,以运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通过强化使其加强对生命的自觉认识,要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同时能爱护、珍惜他人的生命上。
校园体育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竞争合作的校园体育精神是基于生命意识培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研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能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培育品质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
研究结果认为学校体育文化是具有多元化元素的,其中包括设施文化、师资文化、课堂文化、课余文化、制度文化等。因此,我们要以创设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培育学生生命意识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宗旨,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网络体系。我们要以课堂教育为主体,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建立起一张文化建设之网。
课题组认为在培养生命安全意识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移动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不断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形成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思维、理解、技能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情、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等。
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特征,原因在于体育文化形成之后必将会对全校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引导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的同时规范他们应该做什么,为何而做,如何去做等。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认识并体验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会使全校师生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1]刘静.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8,3.
[2]章建.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0,4.
[3]柏慧敏,谢军.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
[4]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考试周刊.2010,10.
[5]刘慧.构建和谐校园应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J].商情.2010,8.
[6]曲综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7]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体育与科学[J].1999,2.
[8]邓玉:论大众体育及其文化导向[J].体育科技,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