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 聂芳芳 邹群海(、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 006 、江西教育学院体育系 33009)
《新课程体系标准》着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思想,关注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呢?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分析,总体状况比较好,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类如下:
1、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一些学生中仍存在。
2、某种类型的不良品德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仍很有代表性。如抽烟、喝酒,说脏话、打架、不珍惜公物,男女生交往不正常等。
3、某些道德习惯的缺失。如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讲话,对学习、交往活动消极应付等。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更多的是从其“行为”中表露出来。体育课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而实施教学。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取得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德育效果。下面就我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分类探讨。
1、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与动作示范,都应该考虑到其模范性和感召力。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
2、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通过体育成名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前进的方法。教师可利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例如列举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如何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吃苦精神,让学生懂得要掌握一个体育锻炼项目,达到较高的水平,必须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激发他们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规范训练法
规范训练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开展活动。例如各种游戏、教学比赛、各技术动作的教学,都应遵循特定的规范。此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同时,教师还应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的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
4、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
5、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对抗性和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更为突显。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懈就意味着失败。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6、区别对待法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对于素质较好、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应侧重要求他们起带头作用,在组织纪律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他们关心爱护他人的良好品质。对体质较弱、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特别注意表扬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其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不仅要“育体”,更要“育人”。体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德育的渗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只要教师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就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做出贡献。
[1]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少年儿童出版社.
[2]喻小林,蒋小春.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科学咨询,2009(6).
[3]陈伟.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得思想品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