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娟
(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
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理解
何文娟
(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
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通过对众多实例的分析,探讨其对幽默言语理解和表达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语义理解、认知效果、意图解读和文化背景方面。
认知语境; 幽默言语; 理解
人类交际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意图的表达和认知。幽默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形式[1],是一种良好的交际润滑剂,对于交际中出现的紧张气氛,交际者的不安情绪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幽默更离不开语境,任何幽默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种认知交际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语境是交际的基础,因此,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离不开认知语境。在幽默交际中,交际双方往往会通过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寻找合适的关联,形成预设言语意义与实际言语意义的反差,“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达理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使人在恍然大悟中不禁失笑,获得言语快感。可以说,离开语境,就没有幽默。
语境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特定话语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
按照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所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其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成功的交际过程就是说话人、听话人不断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境效果去改变、调整以及选择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
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幽默话语就是一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通过对话者的“明示——推理”过程以及听话者或读者对认知语境的假设和推理得出的幽默效应。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应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互为显映的部分,当双方的认知语境显现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认知环境会出现某些重叠,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这共同的认知环境,便成为双方交际成功的前提。
人的认知结构是对外部世界结构化(即概括或抽象化)的结果,而具体场合及个人经常用到的语言使用特征,也可以在大脑中结构化。如此,原来的知识结构就变成了推理的逻辑部分,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就变成了大脑中的种种关系,如只要提到某一具体场合,便会自然想到该场合可能使用的语言表达;只要提到某种语言表达,便会自然想到与这种表达有关系的具体场合。这种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3]。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笑话的特殊语用目的是实现其幽默效果。因此,交际者会利用特定的话语信息输入方式来影响听话者的认知语境,进而影响其对话语信息的理解,实现言语幽默的交际目的。
影响幽默交际的因素很多,如文化背景、社会因素、个人情绪等,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推理,使交际对象以及读者获得幽默的感受。语境的功能具有普遍性,对英汉言语幽默的影响基本相同或相似。为了便于比较,本文的实例分析都选用英汉两种语料。
幽默言语的生成可以通过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等语言手段来实现,如巧妙运用同音异义词、谐音词和一词多义词等构成的幽默言语。这些幽默言语依赖认知语境的衬托和激活,受认知语境的制约。
例1An American met a friend at an airport, who was named Jack, and called out: “Hi, Jack!” Instantly he was arrested by the security guards of the airport.
英文中的“Hi, Jack!”连读时与“Hijack!”一词同音,因此这位美国人被机场保安当成劫机犯逮捕了。
汉语中也有妙用同音相谐产生幽默的例子。
例 2 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拿到试卷,一个都不会,于是在卷末写上:“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那位刚直不阿的主考官看后在卷末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
主考官巧妙借用了那花花公子写的别字“妻”,利用汉语的同音,把“取”有意写成“娶”,前后照应,使“娶”字超越了普通的意义范畴,获得特殊的语境意义——“取”,既幽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又机智地讽刺了花花公子的不学无术。
认知语境是人们所知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环境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会影响说话者对问题的理解。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百科信息、人生经验等都会影响认知语境。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地位、职业、性格、品质等要素会对幽默言语产生影响。
例3The tiny boy fell down and bumped his head.His uncle Bill picked the child up, with the remark:“Now I’ll kiss it, and the pain will all be gone.” The youngster recovered his smiles under the treatment, and then, as he was set down, address his uncle eagerly:“Come down in the kitchen——the cook has the toothache.”
在以上的对话里,读者可以想象到,男孩是个稚气十足、善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他发出的请求主要基于他的认知能力:“舅舅的亲吻能帮我去痛,那肯定也能帮厨娘去牙痛。”小男孩的年龄、品格和教育程度等对这则幽默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没有这些要素产生的认知语境做前提和铺垫,就没有这样的幽默效应。
例 4 父亲让小明去买瓶酒,告诉他不管老板开多少价钱,一律杀一半,小明点头去了。
小明:这酒多少钱?
老板:80元。
小明:不行,40。
老板:60吧
小明:不行,30吧。
老板:那就40吧。
小明:不行,20。
老板:30总可以了吧!
小明:不行,15!
老板生气:干脆白送你算了!
小明:不行,得送两瓶!
老板:……
小明给出的砍价并非由于他有意要违反合作原则而做出的故意曲解,而是由于其认知语境的局限而做出的推理。小明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买酒原则是:一律杀老板的半价。但小明还只是个稚气十足的小孩,他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给老板的砍价是建立在对父亲所说原则错误的语境假设基础上,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一连串的幽默效应,尤其是最后一句回答,让读者捧腹大笑,幽默效果由此产生。
如果小明是成年人,成人之间的认知语境差异不至于出现非常大的偏差,那么小明的一连串回答很可能会被认为无赖或挑衅。如果这则幽默不是放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中,就不会产生幽默效果,这是对上下文、情景知识以及社会心理表征分析的必然结果。
听众所感兴趣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事实上,听众很多时候注意的是话语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4]。在幽默言语中,听众获得的幽默不是来自于字面意义而是来自于听众结合语境对幽默发出者意图的认识。
例5The housewife gave the tramp a large piece of pie on condition that he should saw some wood. The tramp retired to the wood shed, but presently he reappeared at the back door of the house with the piece of pie still intact save for one mouthful bitten from the end.
“Madam,” he said respectfully to the wondering woman,“if it’s all the same to you, I’ll eat the wood,and saw the pie.”
有上下文做衬托,读者很快能解读流浪汉的意图:“夫人给的馅饼比木柴还硬,给我吃这样的饼,我还宁愿吃木柴。”其中的讽刺意义不言而喻:夫人是个表面慷慨实则吝啬的女人。
例6 爸爸(严厉地):昨晚你去哪里了?
儿子:哦,和别的男同学一起开车去兜风。
爸爸:那么,告诉他们不要把发夹丢在车里。
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去理解爸爸说的最后一句话,不会产生幽默。但在具体的语境中,爸爸这句话实际上是批评儿子,因为“发夹”是女孩子用的,很显然,儿子是跟女生一起兜风的,但他却撒谎,爸爸没有直接用批评语去教训儿子,但这句话的批评效果可能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既体现了爸爸的幽默魅力,又教育了儿子。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5]。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幽默言语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幽默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规律,它往往反映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所以,理解和表达幽默言语要充分考虑认知的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例7Two sisters were looking at a book of religious pictures and came across a painting of the Virgin and the baby Jesus. “see there,” said the older girl, “that’s Jesus,” “where,” the younger girl wanted to know, “ishis father?” Her sister thought for a moment, then explained, “oh, he’s taking the picture.”[6]
对这则幼童幽默理解的关键是“Jesus’ father”,它要求读者具有相关的基督教文化知识:Virgin处女怀孕,Jesus是上帝之子。如果读者的认知文化语境中缺乏这种相关的文化知识,就不会理解这则幽默。在文化背景语境要素作用下,通过孩子的思维想象,将具有一般意义的现象转移到另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上,成功地营造了这则幽默。
理解汉语中的某些幽默也要求读者要具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 8 男青年踩了某作家,非但不道歉,还理直气壮。作家怒目而视,男青年心慌气短:“你还能把我吃了?”作家不慌不忙道:“不敢,我是回民。”
理解这则幽默的关键是作家说的一句话“不敢,我是回民”。它要求读者的认知文化语境中具有相关的中国各民族习俗文化:回民不吃猪肉。在此文化背景作用下,作家通过短短四字,隐喻对方是猪,曲折而含蓄地批评男青年的无理、语义尖刻,奇巧逗人。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于幽默言语的理解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了解了目的语文化,才能透过语言来获取它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传递的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认知语境对幽默的作用至关重要,为幽默的产生及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正是有了认知语境的衬托、填补和解释作用,才使得幽默的表达和理解成为可能。
[1]Sperber D & Wil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95.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3]束定芳.语用学和认知语境[G]//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Blakemore, Diane.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Basil Blackwell Ltd.,1987.
[5]徐立新.幽默语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6]董黎编译.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Cognitive Context and Comprehension of Humorous Utterances
HE Wen-juan
(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Hunan 421008, China )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context, the paper, through case-analysis,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of humorous utteranc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emantic comprehension,cognitive effects, inten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gnitive context; humorous utterances; comprehension
(责任编辑 印有家)
H030
A
1673-9639 (2012) 02-0061-04
2011-10-05
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A12)研究成果之一。
何文娟(1979-),女,湖南郴洲人,硕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