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学生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质的行为特征。体育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而人文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一面旗帜,引导着学校的前进方向。只有搞好学校的人文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才能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精神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她的职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双管齐下,两翼齐飞。高职院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行为学教学模式研究,正是通过研究学生的体育行为揭示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领域研究和构建有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行为学教学模式,并将之运用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理解体育人文精神之前,必须先厘清人文精神的实质。多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杨岚等人提出:“人文精神就是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其‘类本质’的体现,与人性同构,是人的本质的显现。它是人类文化之灵魂、之内核、之生命力、之基本原则、之公理体系;从作用机制来看,它好比人类文明有机体内部的神经元、神经系统,人类文明的每一触角、触须都有其神经末梢,只不过有些活动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1]张立文提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应该具有超越层面的和终极关怀的性质。”[2]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具有十分复杂的内涵,实难给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定义。但是,若从其具有的一般社会哲学含义与最普遍的文化原则入手,人文精神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首先,人文精神以人为文化发展核心、把人作为社会本体存在。它关注人性的自由和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其次,人文精神彰显着人的生命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生命精神为根基,它并不局限于个体的,或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心理本能,而是上升到文化哲学本体论层面,突显的是一种思想境界。再次,社会主体的类存在(类意识)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唯一衡量标准。人文精神以社会本体的精神(类意识)为根基,从根本上反映着人的发展程度。
在初步了解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它以体育精神为根基,将参与者作为一类社会本体存在,关注体育主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其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体育—主体—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主体作为一类社会主体,其“类意识”构成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主体内涵:其一,一部分“边缘主体”不断地形成犬齿交错的各类意识,并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这类意识虽不能直接左右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却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间接地影响体育文化生存的社会环境。其二,直接参与体育文化的各类主体形成共同的“类本质”,它体现出各种参与主体共同表达和指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它是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生命力。从作用机制上看,它好比人类有机体内部的神经系统,人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有其神经末梢,只不过有些行为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而从“类本性”上看,则突出地表现为运动主体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需求、权益、价值、尊严、命运、理想等的关注、思考和追求,是运动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3]。
在高职的体育教育中,单纯的体育锻炼已经变成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对常规的体育教学失去了兴趣和关注。这都是过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刻意迫求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及达标成绩有关,为考而教,一味用高度、强度、速度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评价教育效果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教育中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必须挖掘体育更深层次的东西,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文的发展正好符合这个契机而发展.
体育教育作为以身体锻炼为主的教育内容,有其他学校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其它单纯的理论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内涵。所以必须发挥体育教育的实践性、经验性、示范性、直观性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来塑造灵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体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来摆正学生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能充分体验体育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不管设置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高职的体育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单纯的体育锻炼显得单调、枯燥。如何把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变为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实现这种转变,不仅会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高职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所以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来运作,这就要求体育课和一般文化课有着明显区别,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运用中贯穿人文教育是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中增加更多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让单调、枯燥的体育教育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新鲜感。所以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多年来,体育课教学组织过程过分强调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指挥,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化和有序性,体育考核评价多采用绝对性评价,全体学生用一个标准评分。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方法,有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宗旨,违反了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育标准,往往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培养出来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高校教育,作为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是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体育成绩的评定,应采用相对灵活的评价法,要反映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评价尺度应人性化。而这种人文精神的存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锻炼的本能,让学生从身体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表现为研究学生的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即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人为本,培养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善待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美德。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职院校体育也是“一种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的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有系统的体育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4]其核心就是卢元镇教授提出的“要主动表现体育对学生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5]。学生用体育获得健康来表现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现代高职体育教育已成为学生享有的一项权利,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是健康生活的符号。那种把高职体育仅仅看作身体运动甚至片面发展竞技体育,过分强调体魄上的超越极限的倾向就存在着重大缺陷。相反,旨在培养人文精神的高职体育的教育教学则是一种新兴的、带有强烈人文理念特征的教学方法。即主张教学过程应构建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任务;主张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商、合作与互动的过程。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育运动所表现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民族意识和国家凝聚力,已经超越体育胜利的愉悦。通过学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特别是集体、团体体育运动项目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为以后走入社会,融入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永不言败的精神,又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优秀心理品质的储备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和财富,学生走入社会经得起挫折和打击,越挫越强。
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和理想的结晶,人文精神是要塑造人类灵魂,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摆正人和社会的关系,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这一切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体验能力,使学生积极摄取体育文化价值。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把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转移到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形成与健全人格的运动理念。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实践性,被学生以理性化、逻辑化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等运动精神表现出来。再附于一定的知识、习俗、民族心理,就能更深刻的展现体育的精神力量。这样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让学生参加的体育运动的实践超越个体,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时空。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人本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突出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体育教育的实践是锻炼学生的身体,而基本功能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所以学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决定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本质。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必需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体现尊重人性、珍视人格和人得平等,体育教育要实现体育运动的终身性,体育品格的长期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真正品尝体育运动的乐趣与教育功能,从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与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体育人文精神是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体育文化价值理想和社会意识,是体育文化中最根本的。体育人文精神是以体育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体育灵魂。因此,体育文化是体育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土壤,通过体育人文精神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具体体育运动创造性,对体育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创新能力,把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融入于其中。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培养一种真正的体育人文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动力。它引导人们追求一种最为优化的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观念,可见,在体育课中传授奥林匹克精神能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体育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教师要从所处学校、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中增加或穿插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做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们的建议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以强烈的体育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联系,使高职生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
在奥林匹克教育越来越被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所重视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调客观对象适合和满足学生身体的需求,重视学生的精神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的一份子,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以外,还要有体育人文精神,这是由于这种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体育是一种对人类身心都具挑战的运动,因此对于体育课教学,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同时教师的体育人文理念也事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再者,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动作的示范不会有大问题,关键是体育人文素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体育人文素养高了,学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体育人文素质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的体育人文精神。
合作化学习,是一种通过配合达到有效学习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等过程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化学习本身也就包含了体育人文精神,而体育课在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化学习,学生通过不同教学内容的合作化学习,以及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这也是体育人文精神所饱含的内涵。在平时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育才能,进而得以快乐地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这种快乐的体验内化为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的推动力。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提高个人情商,为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例如篮球或足球等集体项目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田径、体操等单人项目则是锻炼个人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最好途径等。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锻炼的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的灌输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课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课,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关怀,通过技能的学习领略不同的人生历程
总之,体育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的各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理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育绝非只靠体育教育来培养,它需要整个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时代呼唤人文精神,高职体育需要人文体育教育。加快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文教育与精神教育,这将有助于高职体育育人功能的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树立人文体育教学的观点,需要注重学生与体育相关的人性的释放与个性的培养。以“育人”为宗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创新精神、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追求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1]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7-21.
[2]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2,46.
[3]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2.
[4]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7-10.
[5]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童昭刚,等.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7]陈义.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34-38.
[8]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