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静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从文化方面看英汉习语的差异
孟 静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面都有着丰富的体现,而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在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习语中有着表现。文章主要从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论述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分析习语和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文化因素对习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汉语;文化差异;习语
习语,是在人们长时间的劳动时间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者短句。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着十分丰富的习语。《辞海》(1989)指出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等等。本文所要谈论的习语指的是广义的习语。习语的特点十分鲜明,一般具有严谨的结构、简练的形式、精辟的含义和生动的表达。它是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方式,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如果生活中缺少了习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没有生气,枯燥乏味。相反的,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使用习语,那么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更加优美、动听。邓炎昌、刘润清曾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成语(或者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理解,更难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
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与语言二者,从关系上说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每一个民族都建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化。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同时,“各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决定着该民族语言的某些特征,赋予了它某些特殊的文化内涵”,而语言中一个必不可少最富有表达力的因素就是习语。它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必然也表现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对英汉习语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习语。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本文主要在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这四个方面来对英汉习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探讨。
语言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反映的不仅是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社会存在,也是对于历史的反映。范克在《词源》一书中指出:“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或历史,使我们能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词像个小窗户,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光辉的文化。如成语“扑朔迷离”就来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则有了使用至今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则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有关。“凿壁偷光”和“程门立雪”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精卫填海”和“开天辟地”则是来自于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以英语为母语的各个国家,虽然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着不一致,但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英语的典故更多的出自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一些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像: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出自莎士比亚作品《麦克白》,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cat's paw(被人当做工具使用的人,源于《伊索寓言》)等。有些习语来自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thumbs down(否定)和 thumbs up(赞许)来自于古罗马的击剑比赛,被击败的斗剑士的生死予夺由观众的拇指下降或者上举来决定。
首先是对于动物的喜恶上的差别。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养狗通常是为了看门,所以狗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不高。因此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事和坏人。比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狼心狗肺,这些词都是贬义词。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狗不但是宠物,更是自己家庭的一份子。所以,绝大部分的与狗相关的习语都没有贬义。例如:a lucky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时)。
其次是对于饮食的注重上的差别。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就是问“吃了吗”。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里就包含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观念,加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曾经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所以,在习语中,有关于“吃”的词语非常多。比如:吃软不吃硬、吃闲饭、吃不了兜着走、吃香等等。而英国人,由于其生活的环境天气变化无常,人们见面谈论更多的是天气,而关于吃的习语就非常少。
然后就是对于颜色理解的差异。无论哪一种文化背景下,颜色除其本意都各有引申意,但因为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同一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代表的意义也是不相同的。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吉祥、喜庆、欢乐。如“红光满面”“开门红”等。但在西方国家“红色”象征的却是流血、暴力、战争。如“red skin”是对印第安人的鄙夷称呼,“red tape”代表繁文缛节,官僚习气。再比如黄色(yellow)在古代中国被看做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象征着皇权、神圣和尊严,传统上黄色是皇族专用的颜色,如:“黄袍加身”“黄道吉日”等。但是在英语中,yellow(黄色)却没有这些含义。对于西方人来说,紫色代表着尊严、权力。如“raise tothe purple”登上宝座;“born in the purple”生于王室。
习语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其产生必定与人们日常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习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谚。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瓜熟蒂落”;“挥金如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而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其四面环海,十分有利于航海业和渔业的发展,所以英语习语和航海业及渔业都有很大关系。如: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表示“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代表“花钱如流水”;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意思是“不要班门弄斧”;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表示“好风快扬帆”。
同时一个地区的气候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位于东半球,“东风”即“春风”,它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使万物复苏,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还有东方,比如“紫气东来”。而英国位于西半球、北温带,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带来的是寒流、寒气,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语谚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 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但是英国人偏爱“西风”,在英国,是西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流传起来,至今对于中国老百姓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有了大量的与佛教相关的词语。而佛教诸元素中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就是庙宇、神佛以及和尚,所以很多习语就与这些有关。比如:“借花献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而在英国,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圣经》和教堂,所以就有习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中的耗子),还有God helps shoes who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两难)。有些习语直接来自于《圣经》,比如:lion in the way(拦路虎),kick against the picks(以卵击石)等等。
习语是人民群众经历千百年而积累起来的一种语言文化,是语言中的精华,集中反映了语言特征。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其特定的地域位置、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体现在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在习语的学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突出地表现了这两种文化在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学习习语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是由哪些方面造成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积极克服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交流方面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充分理解汉英两种文化的内涵,并正确运用习语来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
[1]陈志敏.社会文化与英汉词义[J].英语辅导,1996,(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外语教学,2000,(1).
[5]王永平.浅谈英汉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J].凉山大学学报,2000,(3).
[6]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H31
A
1673-0046(2012)3-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