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丽
(山西好艺中等专业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张颖丽
(山西好艺中等专业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1)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的实际情况,论文将选择目前正在探索的几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建构主义;数学;课堂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为教师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给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讲解相关概念和例题,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再进行总结。但该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死板;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且侧重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等等。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的实际情况。论文试图通过改革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随着数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数学教学方法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目前正在探索的有几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论文将从中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也称为“建构学说”或“建构主义教学观”,它是数学教育哲学兴起与数学学习理论新发展的产物。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接收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主动建构”。
近十余年来,建构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二)模式的基本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测定学生智力发展时,至少应确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愿意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建构。但是,教师事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在选择问题时选择哪些和所讲授主题相关的、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关的问题,并且尽量选择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问题可以分阶段呈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3.学生独立探索
学生在自主探索阶段,经过温习以前所讲的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再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经过一步步的独立思考,争取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多加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即对学生授之以“渔”。随着学生学习的进程,教师可适当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学生按照教师分的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探索阶段思考的问题或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在小组协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相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对相关知识将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相关概念也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应包括三部分:学生个人、小组和教师,内容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三部分。评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对小组活动的个体贡献等等。并且评价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把握真实性原则,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注意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在评价学生时,尤其是对于学习基础较差或者自卑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适当表扬学生进步的地方,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一)教学设想
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过程(部分)
1.搭脚手架:函数(初中概念)
2.进入问题情境
例1:设A表示我校全体同学构成的集合,则对A中任一元素x(某个学生),通过测量身高,在实数数集中会有几个实数与x对应呢?
例 2:设 A={9,4,1},B集合为 A集合经过开平方运算法则之后的集合{3,-3,2,-2,1,-1},请问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有几个元素与它对应?根据以上对应关系,在数学中引入了映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回答问题:什么是映射?象和原象各指什么?以上两个案例中哪个案例的对应关系是映射?
3.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引导:在回答例1和例2问题的基础上,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映射的概念,并理解其定义。
教师引导:根据定义观察两个例题中哪个例题中的对应关系是映射?为什么?象和原象怎么区分?(注意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学生思考。
4.小组协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注意在分小组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由学习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组长带领本小组的同学讨论刚才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
教师引导: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分别属于不属于映射?从映射的角度怎么来定义函数?
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讨论,并整理讨论结果。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并做出点评。
5.效果评价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怎么样以及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己表现出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何等等。
小组对个人的评价:组长对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能力评价、对学生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对小组的贡献评价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根据整个学习行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组、表现好的同学表扬鼓励;对于表现稍差的小组,帮其分析原因,并肯定其好的一面,激励学生取得进步。
[1]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G642
A
1673-0046(2012)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