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杰,贾立军,刘炳光
(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 300410)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的调查与探索*
王少杰,贾立军,刘炳光
(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 300410)
通过大量调查得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勤工助学模式,指出了现有模式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生产性实训装置来拓宽学生勤工助学途径的新模式,根据在天津职业大学的实践与追踪调查,表明该模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收入、提高学生技能、提高生产性实训装置利用率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得以显著提高,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岗位质量及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勤工助学
为帮助家庭负担较重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颁布了鼓励学生勤工助学的相关政策,并拿出大量的财政拨款作为贷学金和助学金以帮助他们减轻家庭负担。中青联发[2005]14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指出: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有助于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市最早发展高职教育的院校,也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院校之一,迄今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三万名毕业生,其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不仅反映该校的实际情况,对全国亦有普适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了该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试图寻找当前学生勤工助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利用生产性实训装置来拓宽学生勤工助学途径的新模式,以期对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天津职业大学下设7个学院、2个直属系和2个教学部,建有51个专业,涵盖工、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招生,在校学生近万人;该校的生源和其他高职院校一样,包含夏季考生、春季考生和三二分段考生,样本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本研究采取了包括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的方法。
课题组首先对国家、天津市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勤工助学及最低工资等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查阅与梳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政策,得出了国家和地方对高职院校勤工助学方面的政策和相关操作细节。
调查在二、三年级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对象为普通学生,其中男生占56.6%,三年级占26%;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30.4%,其他地区占69.6%。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课题组对该校部分二级学院的主管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进行了访谈。
调查中发现,参与过勤工助学的学生占全部调查学生的96.4%。为能深入了解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原因,我们选取了家庭年收入、家庭上学人数、监护人职业、家庭发生重大意外和是否单亲家庭等五个方面作为考量学生经济情况的指标。数据显示,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8.6%,3万元至5万元的占26%,3万元以下的占65.4%;多子女家庭的占56.6%,家庭上学人数多于3人的占13.2%。父母在国有事业单位工作的占3.2%、自主创业的占5.4%,监护人从事临时性职业、下岗或务农的占91.4%;家庭近三年发生过重大意外的占15.4%,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所占比例为8.8%。
通过访谈得出,天津职业大学每年的学费为5500元至8000元,住宿费为1000元,必要的交通费、通讯费、饭费等相关开销,每月约为500元,计其学费和其他必要费用至少为每年1.2万元,若这些费用完全由家长提供,对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在读大学已经是非常困难了,而对于多子女、单亲等家庭,学生的经济情况将更为困难。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热衷于勤工助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或只能部分满足其完成学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穷二代”,勤工助学是其解决经济窘境最直接的方法。
由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普遍存在着僧多肉少的情况。学校在不能满足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需求的同时,还降低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单位时间工作报酬;[1]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少、质量低。[2]岗位由学校提供,包括卫生打扫、网络维护、各类值班及晚会现场布置、变动办公场所等临时性的活动。[3]然而,学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继续发展的余地已经很小。[4]
文献[3][4]还提到了勤工助学岗位拓宽的问题。大学生勤工助学群体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可观的性价比高的劳动力资源,且文献中所述岗位工资确实比校内岗位丰厚。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由于其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较差,因此他们一般不适于在普通高校有大量需求的家教或社区服务等校外高薪岗位。[5]调查数据显示,从事促销员、搬运工、保安、服务员等低薪、低技术含量、低社会认可度岗位工作的学生占全部统计学生的90.2%,其薪金平均为每小时7.7元,最低为5元,远低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11.6元的标准。
除了较低的打工收益,学生在从事勤工助学过程中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职业介绍成本。
课题组通过对有外出打工经历的436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往返学校需要3~4小时、2~3小时、1~2小时和1小时以下的分别占43.6%、21.7%、17.4%和17.3%。所述时间仅为行车时间,不包含等车时间;乘车往返学校交通费为3到10元不等,其中费用均为无人售票公交车费。当然这里面有天津职业大学新校区和市内交通不很方便的原因,这组数据在全国未必有普适性,但同样可以反映勤工助学过程中必须付出相当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
相对于交通成本,更高的成本是职业介绍费。通过对企业、学生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访谈得出,对于非寒暑假临时性工作,中介收费占学生收入的20%至50%;而对寒暑假或长节假临时性工作,中介一般每次收费150到300元。而学生最低小时工资低于11.6元的原因往往不是企业的违法与不良,而是中介的盘剥与收费。
调查结果分析说明,高职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成本构成是相当客观的。必须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时间成本的概念非常薄弱,仅有8.8%的受访学生认为时间是成本,34.8%的学生更关心劳动强度,52.2%的学生只关心薪水的高低,其他学生则是为了增加社会经验。从数据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大部分学生缺少必要的时间成本概念,约有一半的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钱。
文献[5][6][7]提出了创业型勤工助学的模式,并提出了其狭义与广义的概念。实际上,企业的运营不仅需要投资、场地、孵化基地等设施,同样还需要管理者的经验和合作。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5日的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0%。在一个“拼爹现象屡屡发生”的时期,若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经营主体,其实践上无经验可谈;在校时间短制约了与合作者之间的默契度,家境贫寒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可用资源方面的匮乏。不难理解,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创业成功率应该会低于上述报道的成功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文献的研究者也认为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研究目前只处于初始阶段,该模式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等许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天津职业大学生产性实训装置主要有:纯水生产车间、啤酒生产、污水处理及加热炉等生产性实训装置。由于生产和实训的需要,上述装置处于连续或定期运营状态,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工人来保证装置正常运转、停车保养及检修,上述工作仅依靠教职工的力量难以实现。以前的做法是从校外聘请临时工,由于对技能和时间的要求,外聘人员不能保证熟练操作和随时上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提出了利用生产性实训装置来拓宽学生勤工助学途径的模式。利用该模式,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以勤工助学的学生替代外聘人员,在保证装置运营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该模式与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相比有以下特点:该模式勤工助学岗位的技术含量高,并且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通过勤工助学,在教师的指导培训下,他们可熟练掌握机泵运行、工艺计算、加热、冷却、膜分离、发酵、故障处理等专业技能,而且还参与新产品开发。学生在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比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所获得的更深刻、更扎实,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强。在勤工助学的同时,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显然,这有别于简单体力劳动的勤工助学岗位。从另一角度看,该模式勤工助学岗位管理的主体是教师,生产性实训教师多数来自于企业,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还由于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向心力、教师的岗位长期不变,这就解决了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管理者经验不足、关系欠磨合以及人员流动的问题。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纯水生产车间、啤酒车间、污水处理厂及加热炉等部门,通过聘用并培训相关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使其承担生产性实训装置的运营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正常的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也为贫困生先后提供了34个工作岗位,勤工助学达200余人次。
调查发现,参加过生产性实训装置运营的学生,其简历更容易引起招聘单位人事部门的关注,首次签约率约为80%,远远高于通过其他方式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通过电话采访学生的接收单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参加过生产性实训装置运营的学生,其专业技能水平高于其他学生,并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这类学生进入其企业。
利用生产性实训装置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能增加学生收入、节省其时间成本、提高技能水平。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智与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勤工助学模式。
然而在调查中,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35.8%的学生表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校内运营生产性实训装置,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和老师一起工作不自由,受到的约束多;有26.2%的学生认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主要原因是学院与学校之间财务关系没有理顺。25.3%的学生觉得工作时间计算不合理而不愿再次参与,主要原因是生产性实训装置生产规模小、工艺多变、经常是间歇生产而造成;只有31.1%的学生愿意以学习技能为目的参与该模式勤工助学,并获得相应回报。
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出身贫寒,有着勤工助学的实际需求;然而,学校所提供岗位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于是,学生们纷纷投身到形形色色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中去。但由于其学习基础较差,故不能胜任高薪的家教、翻译等社会认可的体面工作,所从事的工作均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低薪行业。由于他们一面要学习,一面要打工,即使在此类行业,其技能不如农民工,经验不及下岗工人,所以他们的报酬是处于农民工与下岗工人之下的特殊群体。为了工作,他们不惜长途跋涉,甚至不惜旷课,所得仅为层层盘剥后的微薄报酬,却独自承受安全风险,甚至还可能拿不到工资,应得权利得不到保护。
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装置需要间歇或连续运营,单凭教职工的力量难以完成,这就需要大量的临时性技术工人,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技能水平的特殊性使其很难在特定时间段内找到合适的人选,故装置的利用率难以得到保证。
以教师为主体,培训并聘用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装置运营,能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技能,并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本文提供了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勤工助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增加收入、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还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工作的乐趣,并能给他们提供以后工作所必需的社会经验和专业技能。
该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外出工作所带来的管理风险。参与这种模式工作的学生会具有更好的工作技能,这将使学校更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本模式的成功研究,将可有效降低国家助学金和贷学金的发放比例与数量,降低财政压力;授学生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学生和老师不单纯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更多是合作者关系,教师能更多地呵护与帮助学生,使更多学生愿意参与这种模式。可给学生提前预支部分工资,以解决其生活的难题。对于工作量计算不足情况,可从制度上加以厘清,确保学生利益和保护其积极性。
[1]刘景刚,夏吉莉.关于完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6):980-981.
[2]任凤珍,蒋北辰.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34-136.
[3]宋旭超,崔建中.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浅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20-21.
[4]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37-39.
[5]姚圣梅,肖莉.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青年探索,2010(4):93-96.
[6]朱美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核算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4):52-56.
[7]许国彬,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4):22-25.
G715
A
1671-2277-(2012)04-0042-03
*此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高职院校生源与教学资源特点的勤工助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VE4005)
刘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