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军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心理咨询中心,湖北 武昌 430079)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民办院校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完成了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独立学院经历了近十载的飞速发展,在办学思路、经验上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是毕竟历时较短,校园底蕴与人文关怀并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虽然独立学院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这一类咨询机构,但是在师资配置、经费保障、制度支撑等问题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难达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师生1:3000、人均经费不少于10元的标准,不少学校甚至只有1-2名心理教师在维持着咨询机构的运转。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急剧膨胀,学生的生源质量更加复杂多样,恶性膨胀的学生人数导致学校教师资源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关注也心有余力不足。同时,根据近年来新生入学的新生UPI心理健康测评的结果来看,I类学生的比例均在10%左右,这批学生应该是心理咨询关注的重点对象,部分潜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与教育工作不易发现,导致了大学生中某些深层次甚至极端问题的发生,这也是心理咨询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创建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经过几年的摸索,结合学校师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建立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院系心理工作室兼职教师——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文就以自身的工作实践来讨论独立学院如何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如前所述,由于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通过实践摸索,整合校、系、班三级优势资源,逐渐形成了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以院系心理工作室为支撑,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的核心力量,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亲自管理,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均由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来开展日常工作,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学校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为加强对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在每个院系增设一处“系心理工作室”作为各系开展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并且每个系均由一名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来做系兼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围绕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年度工作任务开展本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本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
以学校自然班为单位,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单位和中坚力量。
一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做宏观把握,又从微观层面做好每个心理困惑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中心除做好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以外,还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UPI)来完成对入学新生的心理状况的筛选以及咨询回访,并迅速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作为今后四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份重要支撑材料。同时,对确定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对象,应该迅速告知二级网络,由二级网络在保密的原则下采取相应措施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二,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日为契机,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团体拓展活动、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心理专家讲座等活动,集教育性、趣味性、通俗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第三,以公共必修课加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宣讲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对每届新生作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宣讲,使其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同时还开设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学与幸福生活等选修课,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这样,就通过教授、讨论、影视赏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宣讲心理健康知识。
第四,加强对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一方面,选送心理兼职教师与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提高相应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每学期定期组织对心理委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心理委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辅导员、心理兼职教师的得力助手。
二级心理网络以院系心理工作室为主要场所,主要由院系心理兼职教师组织完成。这部分老师均参加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培训,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所以他们有能力负责与承担各自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根据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相关重点学生的心理信息,制定本院系每个I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并将情况上报院系党总支书记,使院系领导及时掌握本系学生心理动态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同时又帮助相关辅导员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关注与教育疏导工作。
第二,在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配合中心开展好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调解的方法。
第三,完成对心理委员的教育、培养和考核工作,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好各项心理活动,做好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
为了加强校、院(系)两级心理网络的沟通,保证校系两级信息资源共享,咨询中心还采取了两种方式来加强两级网络:一是通过“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管理平台,对每位兼职教师开放一定的权限与启用互助模式,使他们能及时掌握测评结果与学生预约咨询情况,保证了校系两级信息的畅通;二是建立了专职教师“定系联系制度”,每位专职教师固定联系两个系,以系心理工作室为场所,专兼职教师互相沟通、共同探讨,保证本系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级心理网络是由心理兼职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挑选的心理委员来完成。心理委员本身应该由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学生来担任,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者。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是:第一,负责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第二,关注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反馈本班的心理健康信息,每月向心理健康服务部递交班级心理健康动态报告,引导同学进行心理调适,调节负面情绪,增强心理素质;第三,参与和协助所在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危机干预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模式,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面、线、点三者有机的结合,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充分发挥了各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通过对心理兼职教师和心理委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成为了校心理咨询中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助手。
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的频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这也是三级教育健康网络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培训,院系兼职心理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均拥有了一定的心理危机辨别能力与预防常识,能够协助辅导员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危机事件的监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使得学生心理危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预防了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的局限以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知,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只有患病的人才去心理咨询,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太少。通过三级网络模式,在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通过兼职教师对辅导员的带动,班级心理委员对全班同学的号召,能够最大限度地调集广大师生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每年定期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拓展活动,是学校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一个特色项目,大约有60%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寓教于乐,使同学们在欢笑中获得心理健康常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与战斗力,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这对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学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经费有限,不能大面积地开展活动,更不能将各项活动进行得透彻完整,使得多数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活动反响与效果一般;院系心理工作室均有兼职教师完成,从而大大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院系没有额外经费补充,院系更无力开展各项活动,同时兼职教师的劳动无法给予合理的报酬,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三级网络功能的完全发挥。
班级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是预防校园危机事件和极端事件的最初一环和重要一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心理委员感觉工作不好开展,同学们对他们有敌意,使他们觉得吃力不讨好;同时,心理咨询的隐私性也导致其他同学并不能完全信任这些心理委员,导致了这些心理委员的角色尴尬,工作开展不便,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1]龚娴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实践和反思[J].宜春学院学报,2010(3),115-116.
[2]薛玲,段海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二级网络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5(s):55-58.
[3]郑翔.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4),125-127.
[4]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