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真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有四个标准: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一为智力正常;二为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三为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四为人际关系和谐;五为可以能动地适应、改善环境;六为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七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参照上述标准,结合著名心理学家英格里士、麦灵格尔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对自身情绪能够良好地调适,对外部环境能够良好适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共发生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自杀身亡,仅2005年一年内,在全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就达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06至2007两年间就有61名大学生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他们年轻的生命。2011年一年内,我国高校又有近60名学生因自杀走上不归路。因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心理健康问题而选择休学、退学、逃学的学生就更多。
有关机构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心理健康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据2005年8月4日中国网消息,由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由于就业、学习和经济上的负担,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占40%以上,10.6%和6.8%的人认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度关注。
第一,人际关系敏感。与人交往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会引起强烈的心理落差,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第二,麻木或冷漠。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积极应对,心理畏惧,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态度上表现出麻木不仁。第三,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受到委屈或挫折后,引起内心的无比愤怒,情绪激动,不能克制,出现种种攻击行为。第四,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对环境适应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严重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想退学等。第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多疑、焦虑、孤僻、敏感、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
随着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剧烈的转型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矛盾、紧张、茫然不知所措。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使他们困惑、焦虑、烦躁、沮丧,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他们感到无能为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种情形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父母关系紧张、单亲家庭、家庭气氛不和谐、缺少民主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心理承受力低,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个体的外貌,如身高、长相、自我形象等都会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价。如果一旦上述因素和自己的要求相距过大,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变得自卑、情绪烦躁不安。这种消极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
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人生的转折时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矛盾、情与理智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的矛盾。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之中,再加上情绪控制力的局限,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即学校的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等。软环境是指学校和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课外活动以及规章制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师德素养、教育方法等。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对学生的影响如空气般无时不在、时刻相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甚至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及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这种环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软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软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软环境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校传统、风气、舆论、课外活动以及规章制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最后,软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营造。在友爱、和谐、互帮互助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状态;反之则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一般来讲,学校硬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学校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很有必要把学校软环境的建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另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