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养儿育女常被人们认为是母亲的重大职责,而父亲则主要参与外界事物,成为养育子女的局外人。
不可否认,女性无微不至、细心周到、耐心、慈爱、温柔等特质,有利于孩子得到周到的照料,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信任感。但是由于女性个性的某些弱点,如软弱、胆小等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而父亲显示给孩子勇敢、坚毅、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使父性教育具有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母性教育,还需要父性教育。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整合,才是完美的家庭教育。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缺失的现象仍然严重。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广州市妇女联合会、香港小童群益会对广州地区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其中,与父性教育有关的数据如下:“和子女玩耍的占39.9%;经常处理子女情绪问题的占33.4%;安排子女的闲暇生活的占22.6%;陪子女参加出席课外活动的占17.7%。”
德国科研人员调查了400余名8岁左右的儿童,五年后再次跟踪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精神障碍病人、暴力犯罪者大多发生在幼年失去父爱的儿童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没有父爱的儿童,在性格上有些共同的特征:害羞、抑郁、沮丧、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长此以往,便会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危害其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教育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要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必须认识到父性教育的重要性。
新西兰堪特伯利大学的艾利斯和他的同行对田纳西的三个城镇中173名少女及其家庭的研究发现,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女孩,或者有父亲但其父暴躁乖张,动辄打骂的女孩子趋于早熟,而那些家庭温暖,父亲积极与孩子沟通并给予孩子父爱的女孩子则发育较晚。艾利斯说,父亲所能给予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不仅是行为上的,而且还有生理上的。
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接触正常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较前者为高。这是因为父亲和母亲在与儿童的交往方式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母亲会更多地运用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与儿童沟通,而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给儿童以强烈的身体活动刺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亲除了与儿童有共同的操作和探索类的游戏活动之外,还经常带儿童到户外,到大自然中进行摸爬滚打,这些身体活动对于提高儿童身体发育速度和健康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父亲的个性特点与能力特点,儿童从父亲处和母亲处得到的认知体验是不同的。观察和实验均证明:从母亲那里,儿童可以学到更多的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而从父亲那里,儿童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及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大多数父亲更偏重史、地、哲,所以父亲常常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地接触外部客观世界,这样就使得儿童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为其智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莱格指出,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只有平衡才是健全的人格。母亲总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早上起床后会给孩子穿衣服,喂孩子吃饭,然后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而父亲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了,父亲带孩子,则更注重孩子学会自立。他会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下“最后通牒”,“下次你可要自己穿衣服了,爸爸可没有这么多时间管你!”父亲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恰恰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依赖,从而培养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同样,母性温柔、喜静的天性倾向使她们在带孩子时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保护。例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后,母亲会很快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说:“好孩子,你是个勇敢的小战士,自己站起来”。很明显,母亲总是想保护孩子,不让让他们受到丝毫伤害,阻止他们参与任何有危险的活动;而父亲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会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这恰恰给予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给予了孩子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主动更正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勇敢、冒险和勇于面对挫折的坚强人格。
父亲们要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必须重新审视、界定自己的角色,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旧式分工使人们认为“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职。现在“全职爸爸”的出现使他们很自然地把“全职爸爸”和“家庭妇男”等同起来,他们坚决反对“全职爸爸”现象,在他们看来,男人在家带孩子是一种不负责、怠惰的表现。因此,在男性“回归”或“半回归”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不理解、诧异。对于这部分人,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全职爸爸”不等于“家庭妇男”。教育子女,使子女健康成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在现代社会,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和年轻女性的市场竞争力已明显提升,所以,一味要求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妻子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既不是经济理性的最佳选择,对女性也是不尊重、不公正的。由此可见,要扮演好父亲角色,父亲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主动承担起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
我国传统文化使得父亲们形成了性格刻板的印象,父亲们从小没有被培养成耐心、细致、敏感的人,所以父亲们要胜任好自己的角色,每天应坚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关心孩子。研究表明,一天之内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儿童和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六个小时的儿童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情绪更加稳定。所以在家庭旧式分工已逐渐消除的今天,父亲们更应该在不改变生活规律和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儿童的内心,儿童大多渴望得到父亲的疼爱,因为从父亲那里可以得到安全感。儿童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能得到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将会感到莫大的安慰,避免体验过多的挫折感。现代父亲应该有意识地去尊重儿童的想法,支持并鼓励儿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父亲们应该认识到缺乏父性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父亲、母亲共同的呵护,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美的统一,缺少任何一方,人性的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从母胎里就开始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进行着最初的情感沟通,在母亲一系列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以发展。同样,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引导儿童参与的活动多是运动的、技术性的和智能性的。福里斯特等人研究发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儿童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儿童通向世界之路。
由此可见,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父亲与母亲在家庭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父亲与母亲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二者缺一不可。
[1]张富洪,申永荷等.父性意象及其满意度对父子关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2]宁然.少了父爱 有多少孩子因此改变[J].家庭健康,2004,(10).
[3]孙彦.城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董光恒,杨丽珠等.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0).
[5]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
[6]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