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刘巧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文章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依据“补缺假设”,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习得英语语言建立在了解相应的语境知识基础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英语教学;补缺假设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出台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成为大学英语学习的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程要求》的三个教学目标之一,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不仅引起了学界的讨论,同时也推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革新。
文章从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借鉴了王初明教授二语习得中的“学伴用随”理念,就培养学生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对于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难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起着导向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目标不是对课堂结构的概括,也不是没有选择地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就能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的语言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在课堂上训练学生何种语言能力,在授课内容上强调学生掌握何种语言重点、难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不能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授课,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学生仅仅进行简单的语言操练;其次,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不能做出合理的取舍。这主要是由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内,需要完成大量的教学进度要求。因此,完成教材提供的教学任务被当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而造成了教师对于《教学要求》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并不关心。因此,如何在极为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真正满足《教学要求》提出的三个教学目标,已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2.课堂活动形式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记,几乎没有参与讨论的环节;教师只看到与教材有关的教学内容,没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积极参与到“学”这个过程中。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得到强调,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有所改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做活动。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有些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这个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只是在轮流“独白”,而不是在“交流”,同时小组活动中并不是所有成员都参与了讨论。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注意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操练,而忽视语言使用的环境与文化。例如,Excuse me这个短语,学生在学英语之初就烂熟于胸,都知道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打招呼,引起注意等,在课堂上不少演练,但是在实际交流中,能够想起并正确使用该短语的人却寥寥可数。
3.评估体系不完善
课堂教学关心课堂上的活动是天经地义的,但课堂教学只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没有相应的课前和课后外语学习是不完整的。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实践,如果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就可能不付诸行动,不去认真地学习。即使教师笼统地要求学生到网上去查找相关资料,如果没有具体说明课外学习的检测方式,学生很有可能就不去讨论。如果课堂教学不实施相关的评估,没有相应的教学环节来衔接,学生就很难响应号召,那么课外的自主学习就会无果而终。因此,有效的评估手段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最终完成《课程要求》提出的外语学习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外语学习都存在一个误区,即人们将语言视为单纯的技能,信奉熟能生巧,以为只要将语言结构操练到滚瓜烂熟,就能脱口说出,于是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练好语法,练好发音,记住单词,操练句型上。如果光操练语言本身便可确保学会使用外语,那么当年的列宁不会在一踏上异国的土地便会觉得迷茫——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外语书,记了那么多语法,还是听不懂老外说的话呢?而且我们也不必劳心费神地去搞什么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引进外语学习真实的语境了。王初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语境补缺假设,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在我国学外语,多数学习者主要依靠每周数小时的课堂语言操练。在课堂上,语言形式的学习无真实丰富的语境配合,两者是分离的。教师所做的通常是将语言形式抽绎出来,脱离真实语境进行讲解。然而,语言的使用(包括理解)总是离不开语境的。学生在理解、进而学习或运用语言时,不得不借助头脑中业已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经过反复匹配,头脑里充斥着外语语言知识跟母语语境知识的结合物,影响外语的运用。在用外语交流时,由于母语及其配套的语境知识紧密编织在一起,加上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母语语境知识会因此而激活相应的母语语言结构,导致迁移。由此形成这样一种局面:除非外语跟母语的用法相同,否则,不是说出来的外语不够地道,就是学过的表达法未被赋予适当的语境标识而用不出来。这种由语境造成的母语迁移,被王初明教授称之为外语学习的“补缺假设”。此假设可概述为: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外语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母语迁移因此而发生,影响外语学习。此外,补缺假设视母语及其语境知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学外语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母语,其语言结构与语境标识牢牢系在一起,确保了母语使用的自动化。激活语境标识,便会产生连动效应。母语语境知识是导致母语结构迁移的决定性因素。迁移既有阻碍作用,也有促进作用。根据补缺假设推理,我们会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语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跟母语文化背景越接近,这种语言就越容易学得地道。那么如何利用母语帮助学生地道地学习外语,同时能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就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应依据二语习得理论,尤其是借鉴王初明教授所提出的语境补缺假设,从大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出发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不扎实,语言实践能力也不强。第二,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各不相同或者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学生主要是为考试而学,有的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几乎完全依赖教师课堂传授语言知识。第三,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各有所长。
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需要语言训练,但单纯的语言训练,特别是不符合他们现实生活场景、认知和情感特点、知识结构的机械的语言训练显然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他们渴望在英语课堂上能获得其他知识,享受外语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体验异国文化,拓展他们的视野。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与自学不同。长期以来,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一直是难以界定,且易于混淆的。文献中,对此也曾有疑义:到底是将其界定为一种能力呢还是一种行为?学习者的自主性是一种责任呢还是自我的控制?学生自主学习是否与教师的教学互为补充?
一般认为,自主学习者理解他们学习的课程、目的和意义,完全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与教师配合积极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温故知新,及时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有积极的态度,长远的目标,能够自我反省,并能不时调整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自主学习的这些特点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与学习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将对语言的认知及情感,从真实的社会交际角度介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的语言学习情景。也就是在纸制平面教材的基础上,使用音频、视频、光盘,以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渠道呈现原汁原味的语言,使学生在由音频图像文字多模态构建的丰富语境中接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初步消除因语境缺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动态的语境,产生语言认知的正确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激发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学习任务的选择与布置。也就是通过课内外作业,强化学习的内容,以逐步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课内任务要求教师注意课堂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启发学生自觉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外语与母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课外任务则应突破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的自由练习,可以是小组报告,可以是PPT的作品等等。多种形式的课外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摆脱课后学习仅有书面作业的乏味,在实际操作中接触真实的语境,强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巩固正确的学习策略。
再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任务、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的角度看,出现问题的源头多在“学相伴”部分,要使认知正确,不应只关注产出一个环节。有效路径告诉我们:在互动中提供正确用法,结合上下文或丰富的语境进行评价,能够使正确用法与语境融合,加深学生对语言正确用法的理解和协同。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巩固学生语言的掌握与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某一语言教学任务,更是老师配合学生促使其积极主动学会某一技能的过程。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自主学习的失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平衡双方的关系,消除对自主学习的各种限制,帮助指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从而在宏观上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真谛。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2]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J].外语界,2010,(6):26-32.
[3]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1-6.
[4]王初明.学相伴,用相随-外语学习的学伴用随原则[J].中国外语,2009,(5):53-59.
G642
A
1673-0046(2012)4-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