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2)
思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诸多不同的特点。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缺乏对这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感。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英文句子(本文所引例句均出自笔者参与译注的《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故事》,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A few minutes brought him to the entrance to the Medford Road.
Strong hopes were entertained that this modern monster would soon cease to trouble the deep.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地将它们译成汉语,很有可能是一个不符合汉语思维逻辑或文法的句子,令汉语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些句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主语均为抽象名词,折射出了英语主语的抽象名词化物称倾向,要使此类英语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准确地被汉语读者所理解,就需要译者把握好这种英汉表达差异,译出符合汉语特点的译文。本文将在分析英语主语抽象名词化物称倾向的基础上探讨其汉译技巧。
英伦岛国因其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向来崇尚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这种对自然的认知倾向导致了英语思维注重概念和观念的具体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也较早地影响到了西方人的思维,使他们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客观现象,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促成了英语主语的两大特点:一是逻辑性,即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可以作主语;二是可分析性,即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而且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这种思维特点也是英语中被动语态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1]此外,抽象名词作主语也是英美民族的幽默性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寓意含蓄,耐人寻味。
韩礼德(Halliday,1994)[2]的语法隐喻理论对英语主语的名词化物称思维进行了阐释。韩礼德认为,隐喻式的句子不是用名词而是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述实体,即过程与属性被体现为参与者,导致语义、词汇语法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其外现形式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物称化),因此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名词化物称作主语有悖于人的直觉,但更接近于理性思维,属于语言表达的理性方式,这也是英语的书面语体尤其是科技英语中多隐喻式句子的原因。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英语交际语法》)[3]中也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i.e.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you,we.”事实上,如韩礼德指出的那样,名词化已经逐渐成为任何成人语篇的一个重要特点。
英语主语的抽象名词化物称倾向除了表现在一般形式的句子中外,主要还有以下两个特殊方面:
其一,常用抽象名词作主语与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又称“有灵动词”,如 see,find,bring,throw,give,escape,surround,kill,deprive,seize,send,know,prevent,invite,drive等)来搭配使用。“抽象名词主语+有灵动词”的句式通常带有拟人化(personification)的修辞色彩,在英语中无论从使用的语境或出现的频率来看都比汉语多,使用的场合也比汉语广。[4]
其二,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动作的施事常常被隐去,而使用本身为抽象名词的受事作主语。
针对以上种种英语主语抽象名词化物称现象,在汉译中常常相应采取以下策略:
1.直译。有一部分以抽象名词为主语的英语句子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能够直接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法,因此在翻译时只需直译即可,如:
例1.The year 1000 A.D.was one of strange histories.Its advent threw the people of Europe into a state of mortal terror.
公元1000年是一段奇异的历史。这一年的来临使欧洲陷入了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中。
2.意译。有些以抽象名词为主语的英语句子,如本文开头所举的两例,本身与汉语的表达习惯相悖,直译出来就会成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甚至是逻辑不通的句子。这样的表达法就需要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比汉语的习惯表达法采用意译。这其中主要有两大原则:
(1)用主题替代抽象名词式英语主语。英语注重形合,是主语显著型(subject-prominent)语言,而汉语注重意合,是话题显著型(topic-prominent)语言,主题往往并非是句子的主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遇到抽象名词为主语的英语句子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情况时,应把英语的主语显著调整为汉语的话题显著,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就是选择适当的部分作为话题,尤其是“抽象名词主语+有灵动词”结构,不能机械照搬直译,要从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出发,进行适当的转换。请看下面句子的翻译:
例 2.The end of their first night's journey found them in the vicinity of a swamp,some five miles from Richmond.
赶了一晚上的路,他们来到了一片距里士满约五英里的沼泽地附近。
例 3.Darkness ended the fight.
直至黑夜降临,战斗才停止。
例4.These alarming sounds reached the ears of the villagers,and quickly brought their church service to an end.
一听到这吓人的声音,村民们马上停止了祈祷。
例5.His impatience was no longer to be restrained.
他再也耐不住性子了。
以上四个句子中,例2将原文的抽象主语“the end of their first night's journey”译成了动词性短语;例3将抽象主语“darkness”译成状语,“fight”由原文中的宾语变成了译文中的主语;例4将抽象主语“these alarming sounds”译为“听到”的宾语,而“听到”这一动作是由“ear”这一名词意译而来,原文中“ear”后置定语中的“villagers”则成了“听到”动作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下一动作“停止祈祷”的发出者;例5将“his impatience”中的“his”概念单独抽出,以“他”为主题,而“impatience”则成了述题当中动宾短语的一部分。
以抽象名词为主语的英语被动句汉译时主语与主题的转换则更加有章可循。英语中使用被动句而被隐去的人称主语,可根据汉语的习惯在译文中将人称主语还原,从而将句式转化为主动式;当遇到无法确定的人称时,采用“有人”、“大家”、“人们”等诸如此类的泛称,如下两例:
例 6.The chill of the coming winter already was making itself felt.
人们已经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寒意。
例 7.But the thing grew so annoying that war was at length declared against Tripoli,the boldest of these piratical powers.
但是这事慢慢变得越来越可气,美国人最终向海盗列强中最狂妄的的黎波里宣战了。
例6将句子的主语换成了“人们”,抽象名词主语在译文中移到了宾语的位置。例7则根据故事前文的情节,将主语换成了人称主语“美国人”,恢复了主动语态。
另外,汉语句子对主语存在的限制相对较小,主题通常可以取代语法主语,因此,被动语态汉译时出现主语省略或无主句的情况也有很多。如:
例 8.Strenuous efforts were needed to bring it into condition for defense.
要想恢复其防护能力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2)将抽象名词式的英语主语转换为汉语小句。英语使用抽象名词或词组以实现句子表达简洁清晰,而汉语的特点则是语段松散铺排,句子展开时不形成环扣式套接而是断句另起,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英汉句式的这一差异可用来指导抽象名词为主语的英语句子的汉译。如:
例 9.The suddenness of the alarm and the evidence of great danger robbed the villagers of their usual readiness.
恐慌突然降临,巨大的危险就在眼前,村民们失去了往常的自如。
例 10.The unusual number of people,on that retired street,nearly the whole night long,did not seem to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ny of the guards.
几乎整个晚上,那条隐僻的大街上的人比平常多了不少,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哨兵的注意。
例 11.Her acceptance was so cheerful that his mind was relieved.
她爽朗地接受了(提议),这令李将军心里的石头一下子就落了地。
以上各例中的抽象名词主语都在译文中被转化成了小句,使译文符合汉语句子的“流水型”结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横向铺叙,层层推进。
3.直译意译通用。汉译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例 12.The extravagance and ill rule of Kalakaua had left the country in a wretched state.
译文a:卡拉卡瓦奢侈挥霍,统治无道,整个国家局面糟糕不堪。
译文b:卡拉卡瓦的奢侈挥霍和统治无道使整个国家局面糟糕不堪。
例13.But no hint of such a purpose was suffered to appear.
译文a:但是(伯尔)丝毫没表露出这一目的。
译文b:但是这一目的丝毫没有被表露出来。
以上两例中的译文a都是根据汉语思维习惯翻译出来的地道的符合汉语口味的译文,而译文b都将英语的抽象逻辑思维基本直译出来,例12保留了原文中各句法成分相应的地位,例13则保留了原文的被动式,这样的译文在汉语中如今也逐渐变得司空见惯了,因此,这一类句子的翻译既可采用直译也可采用意译来处理。
综上所述,利用英汉思维和表达差异来指导翻译实践是译出地道目的语译文的一条有效途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决定性影响及其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英语主语抽象化物称倾向的各种表现形式并采取相应的汉译策略,才有可能译出自然、顺畅的译文。但是,我们在研究差异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民族的思维方式因其本身极强的包容性和吸收性,它会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来丰富其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汉语正在逐步吸纳英语的逻辑思维取向,一些英语思维方式的表达法已逐渐在汉语中被普遍接受。因此,我们也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英汉思维差异,从而指导我们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注重中西借鉴与融合,不可一味地追求汉化。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C]//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G.Leech,J.Svartvik.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8.
[4]吴群.语义贯通,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J].中国翻译,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