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君子集聚的家族考察
——对晋国赵氏家族君子人格的个案研究

2012-08-15 00:47陈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赵简子赵盾赵氏

陈煜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春秋时代君子集聚的家族考察
——对晋国赵氏家族君子人格的个案研究

陈煜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春秋时代的晋国,诸多强宗大族相继衰亡,反而是异姓的赵氏家族几经磨难,最后与异姓的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原因是赵氏在家族内部继承上,摆脱了世袭贵族的立子的宗法继承制,而代之以立子以贤;每一位赵氏掌门人对待手下士人都是不拘一格任用和重用。赵氏虽然也被称为贵族,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士族,因此赵氏在晋国虽然遭遇挫折,但却日渐壮大。

赵氏家族;君子人格;考察

春秋时代的晋国,诸多强宗大族枝叶飘零,相继衰亡,反而是异姓的赵氏家族几经磨难,屡次胜出,最后与异姓的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晋国,赵衰作为士,与重耳患难与共,富贵与共,一举成为晋国异姓世族。赵氏在家族内部继承上,摆脱了世袭贵族的立子宗法继承制,而代之以立子以贤;赵氏重视诗书礼乐的传承和发扬,在赵武的主导下,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达到高潮;赵氏对待士人是不拘一格任用重用。赵衰对士人是让贤再让贤,赵盾对士人是提携又重用,赵武举贤无私,赵简子求贤若渴,赵无恤用贤不疑,士人的支持使赵氏在晋国长盛不衰。

一、赵氏家族君子集聚的成因

赵氏一门的繁荣壮大离不开追随重耳的赵衰。在齐桓公之后称霸的晋文公,是春秋时代晋国强大的开创者,赵衰作为君王之师,“狐偃、赵衰皆以士之身分从大夫身份之公子重耳为臣以出亡,其地位犹鲍叔牙之于公子小白,管夷吾、召忽之于公子纠也。”[1]晋公子“父事狐偃,师事赵衰。”狐偃 “惠以有谋”,赵衰“文以忠贞。”(《国语·晋语四》宋国司马公孙固语),地位举足轻重,赵衰及后代在国事、家事上均做出不同凡响的举措,深刻影响了国家和家族的走向和发展。

一是高瞻远瞩,把握大势。赵氏一门能够登高望远,及时把握天下大势,率先做出决策和行动。首先是尊周求霸。司马迁总结“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史记·赵世家》)远见卓识的赵衰与狐偃英雄所见略同,给晋国提出一个基本国策,那就是尊周求霸。“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史记·晋世家》)晋国赶在秦师之前发兵围温,迎回周襄王,文公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周襄王赐给晋国阳樊之地。这个国策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代的霸业基础,后来晋国多次帮助历代周王,晋、周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维持了春秋时代晋国霸业。

其次大力推行改革。赵氏能够顺应形势,积极推行变革。赵盾主持国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平王室,和戎狄,安诸侯,治国事。“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由于史料缺乏,现已无可考了。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是晋文公所作的大改革以后的又一次大改革。”[2]昭公二十九年,赵简子主持了一个引起重大反响的事件,即铸刑鼎,做了一个铸有刑法条文的大铁鼎,震动了天下。孔子认为此举让“民在鼎矣”,将出现“贵贱无序”的乱局,反映了保守的孔子对依法治国的抵触。

再次是认识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一客观规律。当时鲁国鲁昭公与季氏对抗,被逐出鲁国流亡在外七年之久,并客死他乡。赵简子向史墨求教,史墨认为鲁君世代安逸享受,不关心百姓,季氏世代注重民心,最后“民忘君矣。”这一“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社会巨变规律让赵简子如梦初醒。

二是再三让贤,举贤任能。君臣回国后,赵衰选择了“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的态度和“守之以让”行为。他没有因为和重耳的密切关系而恃宠而骄,反而是一再让贤。僖公二十七年,商量谁可以做三军元帅。赵衰推荐了郤榖。可惜郤榖英年早逝,未能建功。赵衰让贤是以社稷为重,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够为晋国贡献才智。后来赵衰又让于栾枝、先轸。“‘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国语·晋语四》)特别是先轸,在城濮之战、崤之战充分发挥了统帅作用,为晋国霸业立下汗马功劳。这样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贤,晋文公大加赞赏。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因为赵衰的缘故,把三军扩大到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国语·晋语四》)

赵衰先后让贤于先氏、郤氏、栾氏、胥氏、郑氏,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族都有恩惠。对于晋国,他推荐了股肱人才,和谐了群臣关系,为晋国霸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于家族,他为赵家后人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人脉关系。后来晋平公问师旷曰:“咎犯与赵衰孰贤?”对曰:“阳处父欲臣文公,因咎犯,三年不达,因赵衰,三日而达。”(《说苑·善说》)从此,阳处父在晋国青云直上,晋襄公时,阳处父曾帅师追孟明、侵蔡、退楚师,在晋国举足轻重。文公六年,正是“成季之属”的阳处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赵盾推上了执政的舞台。

赵氏孤儿赵武继承并发扬了赵衰让贤的品德,大公无私举荐数十士人。平公和叔向谈论群臣谁贤?叔向认为是赵武。“所举士也数十人,皆得其意,而公家甚赖之。及武子之生也不利于家,死不托于孤,臣敢以为贤。”(《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赵武推荐的四十多人在朝廷要害岗位任职,成为国家的栋梁。赵武在世,并不与他们私交牟利;去世时,也没有托付这些人关照自己的后代。在赵武去世的时候,他们到赵家吊唁时都到宾客的席位上就坐,与赵武没有私人之恩情。赵武还举贤不避仇,举荐刑伯子可做中牟县令,晋平公很疑惑,赵武回答“私仇不入公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三是诗书礼乐,赋诗言志。僖公二十七年,商量谁可以做三军元帅。赵衰推荐了郤榖“郤榖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本也。”乃使郤榖将中军。赵衰在春秋历史上第一次把将帅帅精通诗书、礼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饱读诗书礼乐,才能统揽全局,决胜千里。从此,“诗书”、“礼乐”成为春秋士人君子的重要标志。赵武执政八年,春秋时代迎来祥和安宁的时期,正是在这期间,襄公二十七年,赵武与郑国七穆一一赋诗言志,对所赋诗逐一进行应答和评析,事后他认为伯有在宾客面前公开表示出对国君的怨恨,家族在郑国不会长久,其余六位卿大夫能忧国忧民,在郑国政坛能够长久。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季札到鲁国观乐,文化在短暂的和平时期焕发出诗情诗意,士人赋诗言志达到了高潮。

四是立子以贤,重在才干。围绕赵氏家族兴衰荣辱,有一个女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晋文公之女。僖公二十四年,文公把女儿嫁给赵衰,深明大义的赵姬发现非己所生的赵盾比自己的三个儿子更贤能,于是“固请于公”,立赵盾为嫡子,并主动让叔隗做正妻,为赵氏家族开创了立嫡以贤的先例。

这一先例在后代得到继承。为了赵氏家族兴旺发达,赵简子经过广泛咨询和考察,打破惯例,选择了出身卑贱的赵毋恤作接班人。赵毋恤是婢女所生,在诸子中名分最低。一天,简子召诸子前来,请姑布子卿看相,子卿对别的公子都没看上,唯独相中了毋恤。但是其母贱,翟婢也。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于是,赵鞅开始重视毋恤。(《史记·赵世家》)等到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先得者有赏。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都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解释。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觉得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简子去世,毋恤未除服,请代王(代王乃毋恤姊夫),阴令宰人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实现了简子的夙愿,也暴露了其不顾亲情的残忍。董安于曰:“无恤不才,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其人能为社稷忍辱。”某一天,智伯和襄子喝酒,智伯把酒灌到襄子头上,左右想杀智伯,襄子却说:“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辱,岂曰能刺人哉!”(《说苑·建本》)赵氏家族两个关键人物赵盾、赵毋恤均是通过立嫡以贤而不以长而产生的,贤能成为赵氏选择继承人的最高标准,这也是赵氏能够长盛不衰,能够实现三家分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赵氏家族的君子人格表现

首先是仁者不忧的赵衰。文质彬彬、忠心耿耿,拥有仁者之风的赵衰被重耳视为老师,他的从容淡定、仁者不忧是重耳在外流浪漂泊多年的精神依赖,被称为冬日暖阳“冬日之日也”(贾季语《左传·文公七年》)。在重耳的流亡十九年的漫长等待中,赵衰不抛弃重耳,也不放弃对重耳的塑造。

除了舅舅狐偃,重耳最倚重的是赵衰。赵衰善于在绝望之时发现希望。在五鹿这个地方,他们向乡下人乞食,乡下人送给他们一个土块儿,“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史记·晋世家》)两个人堪称重耳的左膀右臂,互相配合,加持了重耳。重耳一行在狐偃老家狄国一待就是十二年。这期间,狄人攻打赤狄,俘虏了姐妹叔隗和季隗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季隗,把叔隗送赵衰为妻。拉近了与赵衰的关系,显示了赵衰在其心中的地位。

赵衰掌管一行人的补给。“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僖公二十五年)重耳走大道,赵衰走小路携带食物,他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经过多年的艰苦磨难,卫、曹、郑等小国的不断无礼让重耳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赵衰一番点拨让重耳在受到楚王礼遇时振作起来,当仁不让才是国君的本色。“赵衰曰: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并引出了一个退避三舍的典故。

赵衰知书达礼到了秦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日,秦伯宴请重耳,公子使子犯从,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遂改命赵衰。秦伯享公子如享国君之礼,子余相如宾。赵衰运用深厚的诗书礼乐修养指导重耳俯仰揖让,恭敬谦卑,彬彬有礼,赢得了穆公尊重,他提醒秦大夫也要学习礼仪修养“二三子敬乎!”。宴会上,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使公子赋《黍苗》。赵衰用干涸禾苗盼望一场及时雨之迫切,用河水回望大海之感恩,打动了秦穆公。秦伯赋《鸠飞》,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辞。赵衰致辞:“您把辅佐天子匡正天下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公子,他岂能不感激下拜呢?”反应敏捷又得体。穆公赋的每一首诗,赵衰都理解到位,并让重耳一再降拜,恭敬有礼,既奉承了穆公,又不失体面。此次外交大获成功。这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赋诗言志,从此,赋诗言志在春秋时代开始流行,并在赵武时达到了高峰。

其次是智者不惑的赵盾。赵盾的君子人格较全面且复杂,表现为既智且仁又忠。赵盾之忠是后人争议最多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晋灵公多次欲杀赵盾不成可看出,后来赵穿弑君实出于赵盾之谋,至少是为了保护赵盾而为。然而孔子却说:“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哉,越境乃免。”(《左传·宣公二年》)孔子认为赵盾是良大夫,只是因为史家笔法背负恶名,如果当时能够逃出国境就不会被如此记载了。也许智武子对赵盾的评论可以代表春秋人对赵盾的看法。“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国语·晋语六》)

赵盾的智者不惑主要体现在忠君不困惑。“事君慎始而敬终,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重之。”(《礼记·表记》)赵盾的“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商颂·那》)感动了刺客鉏麑。灵公因为赵盾屡次劝谏,不胜其烦,认为是心头之患。于是派鉏麑刺杀赵盾。鉏麑起早去杀人,发现赵盾家门大开。赵盾打扮整齐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打盹,“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在《公羊传·宣公六年》中,鉏麑入赵盾之大门,则无人焉;入之闺,则无人焉;入之堂,则无人焉。赵盾为人磊落不设防,让如入无人之境的鉏麑反生不忍之心。在忠与信艰难选择面前,他勇敢选择了自杀。后来豫让吞炭虽然有名,但豫让显然不能与鉏麑相比,豫让只是一个偏执愚忠的典型,而鉏麑却能明辨是非,不盲从君命,不枉杀贤臣。灵辄、鉏麑二人的抉择显示了灵公暴虐无道,赵盾忠诚正直。

赵盾的智者不惑还体现在用人不疑,正直无私。赵盾在举荐人才上提出“比而不党”,强调举荐人才以义,不以私,以避免结党营私。赵盾举荐韩厥作为司马。司马掌军法,“其职甚小,并无实权。”[3]河曲之战前,赵宣子手下的人乘坐他的车子干扰了军队,韩厥抓住并斩了赶车人,大家都认为韩厥一定要倒霉了。没想到赵盾对韩厥以礼相待:“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皆告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贺我矣!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国语·晋语五》)后来叔向也提出“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君子和人合作却不结成朋党,并肩合作,互相帮助叫比;依靠朋党来让自己富贵,利于自己却忘了君王,就是别。韩厥秉公执法,在晋国诸卿中深孚众望。韩厥并不讳言赵家对其抚育之恩,因此在后来赵氏被灭族时坚决不肯对赵氏用兵。也没有忘记宣子的提携之恩,后来,德高望重的韩厥向晋侯郑重推荐了赵武,正是由于韩厥出言相助,才使赵武能够顺利进入晋国政坛,从而复兴赵氏家族。

赵盾之仁体现在以德报怨,而不是赶尽杀绝。文公六年,贾季派人杀害了阳处父。事情败落后,贾季奔狄。赵盾并未对贾季赶尽杀绝,反而让臾骈护送贾季妻儿到狄,臾骈与贾季本有宿怨,但臾骈不想公报私仇,更不想向仇人的妻儿报仇。臾骈曰“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把贾季妻儿和家里财产器用完好无损送给了贾季。对于赵盾做法,贾季心存感激,并为促进狄国与春秋诸国的和平相处发挥了作用。文公七年,狄侵犯鲁国西鄙,赵宣子就通过贾季去责备狄国的侵略。

赵盾之仁还体现在仁厚地对待可怜的人。赵盾一次打猎的时候,发现昏死过去的灵辄,原来是三天没吃饭了,给他食物,他吃一半留一半,问他原因,解释说出来做事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这里离家很近,就想留一半给母亲。赵盾让他尽管吃饱,另外为他准备了食物和肉,放在一个口袋里给他。灵辄后来做了晋灵公的卫士,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反戈一击帮助了赵盾。赵盾对他救自己疑惑不解,灵辄回答是“翳桑之饿人也。”然后就逃亡了(《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补叙灵辄饥饿的原因:“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灵辄体现了君子穷不堕志,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格。作为春秋时代的晋国执政者,赵盾能够撇开等级差距,关心一个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人,没有悲天悯人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次是勇者不惧的赵简子。赵简子的勇者不惧是被逼出来的。“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诗经·小雅·节南山》)赵简子攻卫,远远站着,自己躲在犀蔽屏橹之下。擂鼓助威但是士兵并没有冲锋陷阵。简子困惑不解,行人烛过告诉简子说晋献公、晋文公均是用这样的战士,战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您身上。简子于是撤去犀蔽屏橹,立于矢石之所及,士兵于是奋勇向前,取得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吕氏春秋·贵直》)简子从此明白只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才能赢得胜利。

赵简子的勇者不惧还体现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过重赏来激发部下的积极性。范氏、中行氏公开反叛晋室,齐侯、卫侯率兵增援范氏、中行氏,企图颠覆晋国。哀公二年,赵简子在与范氏、中行氏及支持者齐人郑人遭遇了铁之战。敌强我弱,赵简子许下掷地有声的誓言: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成败在此一举,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铁之战的誓师影响深远,开启了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师直为壮,更何况是在重赏之下,晋军虽少,但已是摩拳擦掌,奋勇争先。然而赵简子率领的晋军毕竟比郑、齐军要少很多,卫太子作为车右,看见郑国人多势众,吓得从战车上掉下来。赵简子巡视了全体战士,告诉大家,魏氏之祖毕万,只不过一匹夫,但他经历七次作战均有斩获,后来拥有一百匹战马,最后是老死在自家窗下。生死有命不由战,大家努力冲吧。话音未落,赵罗又瘫倒了,车右宋勇就把他绑在车上,有人疑惑不解,就解释说因为疟疾发作所以趴在车上。郑军向赵简子冲过来,并一箭中肩,简子倒在车上,车上的蜂旗被敌人缴获。卫太子挥戈冲向郑军,将赵鞅救起,赵鞅重新站起来,继续率军作战。晋国军队看见主帅如此视死如归,士气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郑军被赵家军压制得喘不过气,节节败退,死伤大半。公孙尨原为简子仇家范氏的家臣,为范氏收税时被简子手下抓获,简子宽以待人,认为他是为了自己主人,不能归罪于他,把税还给他并释放了他,铁之战,公孙尨率族人500多人异军突入,冲乱了敌军阵脚,夹击了敌人。晋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郑军(《左传·哀公二年》)。

三、影响

春秋社会是贵族的世袭社会,赵氏虽然也在晋国被称为贵族,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士族,赵氏立子以贤,对待手下士人都是不拘一格任用和重用,顺应了士人举贤任能的诉求,在当时非常突出,影响深远。

一是君子人格成就了赵氏家族。在晋国世卿中,每一世族都间或出现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如羊舌氏的叔向等,但是除了叔向,其余族人多是飞扬跋扈之人,导致了羊舌氏被灭。赵氏从赵衰开始,就体现对君子人格的追求,赵衰是“仁者”,赵盾是“智者”,赵武又是“仁者”,赵鞅则是“勇者”。而且围绕赵氏家族的士人个个堪称君子,从此,以诗书礼乐为底蕴,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成为后代士人的追求。比如孔子就对自己儿子鲤强调:“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

二是开了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赵简子手下有冷静睿智、公正无私的史官史黯、史墨;忠心耿耿、舍身救主的才臣董安于;斗臣涉佗、成何;他国之能臣阳虎;谔谔之臣周舍;不盲从赵简子的股肱之臣尹铎;知贤而让的少室周等等。不仅在晋国,而且在各诸侯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家族的士人如此众多,而且各有擅长。由此开启了战国四公子养士之风。

三是后代对赵氏家族与士人关系引起后人不断感慨赞叹。如诗人庾信作《鉏麑见赵盾赞》:“赵盾将朝,端衣整笏。鉏麑受命,冲冠怒发。惆怅贤臣,顾瞻城阙。利剑不抽,青槐先绝。”[4]还有唐代诗人周昙作诗《春秋战国门·灵辄》:“失水枯鳞得再生,翳桑无地谢深情。朱轮未染酬恩血,公子何由见赤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一》:“惭无灵辄,以报赵宣。”赵氏家族君子人格的感召力和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使赵氏临大难而不绝,挽狂澜于既倒,并产生了流传世界的《赵氏孤儿》。

[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6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121.

[3]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M].齐鲁书社,2001:409.

[4](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M].中华书局,1980:642.

(责任编辑:章永林)

B221

A

1008—7974(2012)05—0055—04

2012—02—19

陈 煜(1967-),黑龙江宝清县人,大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赵简子赵盾赵氏
一狐之腋
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赵简子放生
翳桑之报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举手之间的善意
武士报恩
赵氏的祖先造父
“失职”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