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及其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2012-08-15 00:47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生

李春玉,孟 雪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是指师范生对未来的教师工作的性质、任务、教师的素质要求等的认识和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和意志。对于师范生来说,只有具备坚定明确的职业意识才能进一步养成他们的职业情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和内在动机。

一、当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的基础薄弱

1.师范生的潜意识里并不存在教师职业意识的概念。多年来,一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多高师院校在选拔“未来教师”时,仍是用一张试卷来判定,全凭一份成绩单来决断谁去谁留。“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中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希望借此吸引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这是国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学习,并非由于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本人的从业意愿,入学前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就不高,入学后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师范教育的学习中去,更别提教师的职业意识了。

2.师范生对自己所选专业存在不确定性。相关调查显示,师范生在择业选择时将毕业后的“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考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就业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同时,部分师范生盲目追求大城市和公办学校,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忽视了作为一名师范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3.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偏高。当今这种社会形势,基于本身对教师行业的了解,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在择业时倾向于稳定,认为教师是诸多工作中的“铁饭碗”之一。但是纵观当前的教育形式与师资结构,在二线以上城市教师是供过于求,一个师范毕业生要想在一个理想中的学校发展,需要的人为因素太多,并不是所有人都办得到的。

(二)职业心理准备不充分

本人曾对我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过访谈调查,访谈过程中在问到“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时,仅有不到半数的师范生表示愿意从事教师行业,四分之一对教师行业持反对态度,还有四分之一学生处于无所谓的状态。这说明不少师范专业毕业生对未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准备不足。“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对某事物的兴趣的形成、发展乃至持久,是在从事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2]。只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淡化自己的学生身份,了解熟悉学校整个教学与教育的情况及过程,积累经验,加快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为成为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至于对未来是否从事教师职业表现茫然。

(三)课程设置偏于专业化

大部分师范院校单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发展,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特色,尤其是从教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导致师范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欠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差,没有明确的教师职业意识,毕业后难以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3]。

二、当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到位

1.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缺乏真实的感受。对教师的理解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等等,其原因在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情感缺乏完整的职业认知基础,这种职业情感的持久性是随着职业认知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4]。由于高师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储备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出现了职业认知水平低,科学认知与实践体验脱离的状况。

2.学生受外部社会和传统观念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师行业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收益还是在社会地位彰显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事政府行政、企业等工作会比教师得到更多的权益。师范生普遍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贡献、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对教师职业认同停留在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上,这使得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识产生了片面和错误观念。在部分师范生的潜意识里根本不存在教师职业意识的概念。

(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

1.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全面。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包括社会地位)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模糊,甚至不清楚。很多学生把师范教育当作是可能的谋生途径,这将导致其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功利性的变化。

2.师范生从教意愿普遍淡簿。首先,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认识不清,对教师的尊重不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欠缺。其次,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引领下的物质生活中,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产生排斥心理。再次,由于学校合并、及其师范院校大学化,示范性被淡化,影响师范院校的师范学习氛围,继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

(三)师范生存在心理困惑

1.自我认识不足。师范生缺少了解自己的意愿,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很难规划自己的职业。另外师范生缺乏对实际学校生活和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教师职业、学校教学情况与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的认知一般都来自书本、各种媒体及自己的想象,使得他们害怕面对现实。

2.职业认同不够。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思想上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教师待遇问题影响了师范生立志做光荣教师的志愿,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把经济待遇是否优厚当作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所以对于从事教师行业存有顾虑。

三、纠正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优选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教师后备力量

人们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探索欲望。目前,我国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仍旧以高考笔试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现在的高校师范生,除了20%的学生具有“师范情结”外,很多学生是非本意入学。这些学生本身对教师职业并无兴趣,将来的就职意向基本上都倾向于非教师行业。教育事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具有崇高职业理想的终身从教者,而非毫无职业理想的匆匆过客。因此,改革当前师范生的选拔方式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实行提前单独招生:重视选拔过程中的面试等,将优秀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筛选进高校储存教师的后备力量。

(二)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渗透于各科教学,特别是教育类课程,同时还要有必要的专门训练课程给予保证。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 (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应反映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而不是单纯考虑某一课程的系统与科学。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即要提升师范生的隐性软件技能,可以考虑设置专业学科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对基础教育现实不甚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础教育进行实地见习、调研。总之,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师范性,科学的布局课程体系。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板块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要求,或许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阶段分系统引导帮助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的发展目标和过程

经过访谈和了解发现有部分的学生,虽然对教师职业怀有极高的热情,但苦于不知道该怎样一步步去接近教师的角色,他们感觉到很茫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进行系统的引导。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成长一般都要经历彼此紧密相关的四个阶段,即职业定向阶段、角色假想阶段、角色观摩阶段和角色转换阶段。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校引导的方向和措施应该有所侧重点。比如角色假想阶段,教师角色对于师范生来说还只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想象,在他们模糊朦胧而又充满理想色彩的自我假想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多半为进入师范学习之前的自己的幼儿园教师或中小学教师中的某个所喜爱的教师。假如没有绝对鲜活而有魅力的新权威加以取代,他们仍然会按照师范教育前的“直觉式”理解构造自己的教师角色形象。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关系到该生是否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素质。“影响师范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并非一墩而就,要从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5]”。因此,在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重要前提,完善师范院校的教学及管理,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是重要保障,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建构是关键,对其培育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才能使教师的职前培养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师范生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