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关系探究

2012-08-15 00:47程耀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资本

程耀忠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社会资本概述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发表“社会资本随笔”一文,正式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之后,科尔曼、普特南、福山、林南等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目前社会科学中最为有力和流行的研究领域之一。关于社会资本的本质,学界有社会资源观、社会规范观和摄取能力观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社会资源观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或社会结构中的信息和资源,它们可以创造价值,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增值,提高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规范观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则、制度、规范等,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摄取能力观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民主政治、科学与技术创新、农村问题、贫困问题等社会现象与问题,并取得了强有力的解释,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笔者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理解,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和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两种类型,并界定了两种类型社会资本的本质和来源。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来源于制度,泛指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会网络和确定社会角色,促进分享信息、采取集体行为和制定政策规定。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来源于历史文化,主要指通过互动、交往、合作、互惠互利等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网络、认同关系以及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应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德育实效性问题,以期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视角,建立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之间的关联性。

二、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的关联

德育实效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问题,即我们在德育上花费了那么多的物力、财力、人力,最终德育的实际效果如何的问题。当前,德育实效性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俗地说,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必要的恶,道德的起源与目的是他律的。而道德教育就是使人知善、行善的过程与活动。然而,知善不等于行善。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人知善而不行善,那么可以说道德教育是失败的。这正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道德是外在于人的规范、规则和内在于人的品质、品性的有机结合,即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而从上述对社会资本的概述来看,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和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对应着道德教育中的他律和自律。

1.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当前,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关于道德教育的规章、规则与规范,即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规章、规则和规范的严格遵循与有力执行。国家、社会、学校对人道德品行是否高尚的评价缺失、惩戒不力。道德的高尚与否对人在学校、社会里的地位、影响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或者说,道德的不高尚,对人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和不好的后果,这在助长道德品行败坏的同时,严重打击了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们。所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道德教育的现实却是“有法未依,执法不严”。其实,从他律的层面来看,道德是一种外在于人的规范、规则、准则和要求,是需要约束、规范、控制甚至惩戒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德育实效性差,与其说是德育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等的不利,不如说是约束、控制、惩戒的不力,是制度的缺陷与缺失,是制度供给的不足与执行的不力。而制度、规范、规则、准则、程序等正是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

2.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从自律的层面来看,道德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互动、交往、合作、互惠互利等形式积淀下来的内在于人的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信仰、品质和品性。然而,当前“道德滑坡”、“信仰缺失”、“青少年问题”很是严重,也许有人反对这些提法和观点,但是,无因无果,这些观点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来看,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上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文化上亦是“大一统”的形态与局面,以致造成我国政治过度膨胀,市场、公民社会、民间组织、社区以及社会资本的不健全、欠发达和低水平。而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实来看,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与急剧转型,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社会转型的急剧加快和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致使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认同、理解与信任缺乏;联系、交流与互动减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对主义、言行不一、双重标准等迹象时常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信念、集体行动缺失。市场的本性、经济的利润和物质的诱惑严重冲击着人们内心对精神与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自律、慎独等品质和品性的养成。而这些正是“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和“青少年问题”的现实表征,更是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内涵所在。

3.家庭社会资本与德育实效性。科尔曼分析研究了家庭社会资本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他通过分析研究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强度、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得出家庭社会资本与学生学业成绩成正相关。笔者认为,家庭社会资本不仅限于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道德,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交流、期望与互动更是影响孩子品性、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和性格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庭的结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发生了变化,成人忙于工作和生计,孩子忙于考试和学习,彼此之间很少交流与交心。这对处于成型期、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来说,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尤其是在行为、思想、道德、心理、性格养成方面的消极影响无可估量。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认识、观念与理解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家庭教育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很多时候,家庭在孩子道德、人格、心理、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上,有的一味宠爱、溺爱,有的流于放任或“放羊”状态,有的甚至教唆孩子自私自利等等,不一而足。如此,家庭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反而是相互抵消、相互损耗。

4.社会资本的排他不可能性和供给连带性与德育实效性。学者们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排他不可能性和供给连带性时,认为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这一特性导致了社会资本的供给不足,因为它可以导致人们的投机心理和机会主义,造成“搭便车”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种“搭便车”的现象不在少数。有的人因其所在群体、组织的信誉、信任和形象而获得同样的认可,但是他在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尽自己的贡献,甚至他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利己的、缺少高尚道德的。由此,道德双重标准很是“流行”,人的两面性亦是司空见惯,“慎独”之品质的丢失更是“从容自然”,德育实效性差便是可想而知。

三、社会资本视域下提高德育实效性策略思考

制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和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应着道德教育中的他律和自律,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德育的实效性。那么,社会资本视域下,究竟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对策与路径探寻。

1.重视制度的供给、保障与严格执行

正如前文所言,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是“有法未依,执法不严”,以致有关道德教育的规章、规则和规范形同虚设,苍白无力、无济于事。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制度的功用呢?首先在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制度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于严格执行道德教育相关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规制、支持和惩戒作用,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最后在于建立个人和组织的“道德信用制度”,详细记录个人和组织的道德品行,并公布于众,在全社会形成监督机制,进一步约束、规制个人和组织的道德行为规范。

2.重视与发挥多功能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本质分析,各种多功能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与来源。青少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在他们当中有很多组织和团体,如各类社团组织、学生同辈群体、社区组织以及各种民间组织,这些多功能社会组织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制度支持,因为各种组织都有自己的一套组织规范、规则、准则、程序、规章制度等制度体系。其次是情感支持,因为组织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念、信仰信念等精神诉求。最后是关系支持,指组织成员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交往、交流与互动等关系纽带。所有这些都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外在约束和内在规范,对个体和组织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正确引导、大力提倡这些多功能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教育中,使之开展与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活动,丰富人的学习、生活、情感、道德等方方面面,担负并发挥道德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这些多功能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在组织中,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彼此之间联系、交往、交流、互动以形成友谊、信任、尊重、理解、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信念、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等。

3.重视家庭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相关教育学和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道德、心理、情感、性格、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父母家长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功能与作用。其次,父母和家长要提高道德修养,优化家庭环境,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得就是以身示范的重要性。再次,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交流、沟通与互动,父母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关心引导,同时,建立合理期望,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品性、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格。最后,积极拓展家庭的社会交际圈,广泛参与各种多功能社会组织、团体和活动,开发家庭教育的资源、制度、情感、关系和精神规范与支持。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从其本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系——认知型社会资本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所在。积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共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教育等途径与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道德教育奠定社会基础和根基。

[1] 邹宜斌.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5(6):120~125.

[2] 李喜英.社会资本与道德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67~169.

[3]刘淑影.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J].北方论丛,2006(2):152~156.

[4] 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6~6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实效性资本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资本策局变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