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萍,左春山
(黄淮学院 a.图书馆;b.化学化工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弹性学制刍议
胡凤萍a,左春山b
(黄淮学院 a.图书馆;b.化学化工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施的是学年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同,既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人才,也不适合培养面向社会的普通人才。弹性学制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准绳的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弹性学制的方案。
弹性学制;教育质量;因材施教
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教育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早期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满足了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由于持续的投入使得教育条件逐步改善,原来的低层次、单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逐渐转化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等教育,部分学校逐渐在国际同类高校中崭露头角;三是教育领域的矛盾发生了巨大的转化,即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庞大人口对高等教育渴求之间的矛盾,转变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与大众对教育高品质要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多数高校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没有就专业设置、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层次、办学特色等进行深入的论证,从而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重复建设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投在效益角度、社会需求不佳的领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二是教育严重同质化,专业调整和改变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导致某些专业人才大量过剩,而部分行业尤其是特殊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三是教育投入明显跟不上规模的扩张,导致师资、硬件和软件建设达不到教学要求,严重影响培育学生的质量;四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大部分地方院校仍然使用陈旧过时的方法培养学生,使得学生视野不广,综合素质不高。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同温总理谈话时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09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 27名,不仅列美、日、英、德、法等大国之后,也排在新加坡、韩国等中小国家之后。可见,无法培育世界范围内顶尖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从办大教育的规律上来说,培养人才的好坏与教育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备和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与经济条件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都处于不发达时期,高校质量普遍不高,但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相比较仍有一定的优势,内地高等教育总体呈北强南弱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香港对高等教育持续的投入与强化内涵建设,香港高等教育在很多领域都超出内地一流高校;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国内经济持续南强北弱,南方高等教育逐渐与北方高等教育开始呈现交错上升的趋势;目前,随着全国经济形势逐渐走强,各地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加大了投入。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面临与国外高校同样的问题,就是生源短缺问题。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从2008年1050万人的峰值逐年递减,到2011年为920万人,其中河南考生人数减少最快,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近10万人。生源短缺问题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口自然负增长与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部分高校长期以国际生源为主。在亚太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先于我国出现了生源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生源短缺问题,其中适龄人口持续下降是主要原因,而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弃考人数逐年上升以及直接去境外高校读书的人数逐年攀升加剧了这一趋势。据估计,今后5年内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有可能锐减到 2008年的 75%左右,按照高校的现有办学规模,平均入学率只能达到90%,若不转变办学思路,高校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管理模式对学制、学费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太过统一,高校又对院系教学科研单位管理过于死板,导致学校、院系的工作缺乏活力和创新。目前政府渐渐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学校,并开始尝试在教育领域进行变革,但教育观念、办学方针、管理模式和办学思维模式依然比较陈旧,无法有效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优势。
弹性学制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一种折衷方案。弹性学制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演化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
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单一的学年制,高等教育也基本采取一刀切的学年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接受教育的主体大众化,这种学制已不符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探索学分制改革,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实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弹性学制。
现有教育形势下,弹性学制一般规定最短教育年限和最长教育年限。目前弹性学制实行比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两块:(1) 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主要针对集中科研时间设定,研究生教育上课时间比较短,而集中科研时间比较长的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实行弹性学制。(2)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理论课时间比较少,而集中实习实践时间相对比较长,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就学过程中自主择业、创业,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把握学习的进程。在传统教育领域(包括基础教育以及本专科教育),虽然也有部分学校实施弹性学制或学分制,但是由于受条件与资源(如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均是以大量理论课程构成的,有一定的刚性)限制,“弹性”相对不足。目前,多数高校本专科教育的弹性学制主要体现在,个别学生可以获得提前毕业的机会,个别因生病或所修课程考核成绩未达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推迟毕业的机会。
在无法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实施弹性学制有现实的必要性。
(1) 实施弹性学制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初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扩招后,每所院校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完全实行固定学年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潜质好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前毕业;资质稍差的学生在规定年限无法学完所有课程而无法毕业;部分很有创业头脑的学生无法暂时离开学校进行创业。固定学年制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既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达不到办学质量要求。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年制的不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可有针对性地对未来人生有所规划。
(2) 实施弹性学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固定学年制教育模式培养人才过于单一,无法应对社会用人需要,造成毕业的学生就业很困难,形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大多数用人单位也无法获得理想的人才,从而抑制了产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3) 实施弹性学制是改善生源结构,拓宽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高校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不足造成大量人员无法进入大学,尽管他们有强烈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高中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导致大部分高校面临结构性生源短缺,客观上使得高校不得不想办法面向社会群体拓展生源。对于社会群体而言,他们是家庭经济的主要供给体,承担着相应的社会义务,他们不可能有完整、连续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弹性学制对他们比较适合。
尽管弹性学制较固定学制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目前实施弹性学制或学分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 学校运行经费对学费的依赖性。早期我国大学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实施的是免费精英式教育。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扩招启动,大部分高校开始通过面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现在绝大部分高校的运行经费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提前或延后毕业给按学年制收取学费带来很大的挑战。
(2) 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设施或师资较缺,导致学生可选的课程不多。学分制或弹性学制推行的基础是建立合理的学生网上选课制度,当然在国内少数资源配置较好的高校早已实施了这一制度。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还是个挑战,它们的师资比较缺乏,导致无法开足课程供学生选择,教学资源不足也无法满足开设多门课程的教学需求。
(3) 配套制度。改革学年制推行学分制,这是大势所趋,可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利于高校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但是,实行弹性学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如收费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
上述几点是制约学分制或弹性学制实施的客观因素。另外,一些高校决策者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和教育观念的陈旧,使得高校主观上宁可维持现有低效的教育模式也不愿意采用高效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弹性学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使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毕业;使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通过延长学习时间也能达到毕业要求;使部分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发挥自主创业的才华,不因学业耽误创业,且能通过不定期的学习取得毕业资格;使社会群体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也能取得毕业资格。但是,要真正实行弹性学制,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1) 加强教育改革的制度建设是实施弹性学制的政策基础。首先从顶层决策上来看,国家、地方政府必须出台强有力的指导方针。江泽民指出:“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 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上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四点要求,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教育部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这些都是站在顶层决策的高度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弹性学制乃至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2) 更新办学观念和办学思路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创新基础。学校领导决策层确定教学观念后,必须确保弹性学制建设有序进行,对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实施对象、学籍管理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再组织实施。在弹性学制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认真研究探讨并制订符合实际的培养方案,适当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切忌因人设课;同时,应建立并完善网上选课制度,提供优质可选课程,打破专业实体性和校际藩篱,实行课程免修、免听及学分互认与转换制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育基础建设是实施弹性学制的资源保障。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供优质可选课程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根据培养方案对师资进行引进和培养,切忌盲目引进,无目的培养师资。而教育基础设施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保障,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培养方案为准绳,不盲目购买仪器设备,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对课程体系所需要的配套设施按期保质保量进行建设。
(4) 改善学校运行经费的来源结构是实施弹性学制的经济保障。政府、学校和地方必须协调一致地降低学费在办学经费中所占的比重:政府应逐年适当增加学校办学财政补贴;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一定比例的经费,同时积极寻求校外捐助,使之成为办学经费的有益补充。
[1] 汪筱兰.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型期实施弹性学制遇到的问题[J].科教文汇,2006(6):7―8.
[2] 张树芝.推行弹性学制拓宽发展空间[J].教育与职业,2001(5):32―34.
[3] 唐一科.大学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9―20.
[4] 杨兆兰.关于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06(4):118―120.
[5] 刘晓保.建立弹性学制的基础和条件[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6):12―15.
[6] 黄爱华.高等教育实施弹性学制的困境和出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1(3):79―81.
G642.0
A
1006-5261(2012)02-0067-03
2012-02-22
胡凤萍(1975―),女,湖南益阳人,中教一级,硕士.
〔责任编辑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