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常常在每年8月举行。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隋朝建立后,对户口管理很严格,多次进行全国规模的户口大检查,并且实行“貌阅”,就是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龄人口脱漏。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所以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隋朝户口统计比较近于实际。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的户总数是8907546户,人口总数是46019956人。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时的5300万锐减为1628万。
宋朝政府对户口统计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但是,所谓的丁籍制度和现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样的,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就是说这个调查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除了丁籍制度,宋朝还有保甲簿统计,但也只统计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这时的每户平均人口都很少。但专家估计宋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