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经济”与反哺浙江经济的思考

2012-08-15 00:45浙江省统计研究与信息发布中心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浙江人浙商浙江

浙江省统计研究与信息发布中心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务工办企业,谋求异地发展,形成了“浙江人经济”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浙江人经济”指的是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本文把研究视角放在全国各地(除浙江外,不包括港澳台) “浙江人经济”(以下简称“浙江人经济”),梳理“浙江人经济”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了“浙江人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及对浙江经济的反哺,指出“浙商回归”所面临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参考。

一、“浙江人经济”发展历程及特征

过去30多年间,浙江人民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在全国各地为当地创造着GDP和财政收入以及传播市场经济理念,推动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在省外取得了不菲成绩。浙江省委政研室、省经合办发布的《关于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据全国29个省级浙江商会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末,浙江在全国各地(除浙江外,不包括港澳台)经商办企业的人员超过600万,占浙江同期户籍人口4748万的12.6%;浙商省外投资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从浙江输出的资本约1.3万亿元,由当地经营收益转为投资的资金达8000亿余元。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其中,在省外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浙江人达400余万,超过了省内个体工商户390万的从业人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在境外创造财富的浙江商人。

(一)“浙江人经济”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外出创业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原始积累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本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是,浙籍资本在全国呈无序状扩散,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该阶段,浙江人在外主要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至1990年,浙江常年在省外务工经商人员达100万左右。

第二阶段:资本向外扩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本开始出现向外扩张的需求。浙江人开始在服装、轻纺、日用小商品等行业投资,“工厂+专业市场”的浙江模式开始向外克隆。该阶段,浙江人在外主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浙商在外人员达207万左右。

第三阶段:大规模投资阶段(2000年至今)。在外经商、投资和创业的浙商,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浙江人经济”,突出表现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一大批浙江企业带着资本、品牌、理念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实现了从商贸流通、商品生产向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的新跨越。该阶段,浙江人在外主要是“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二)“浙江人经济”发展特征

在浙江省外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浙江人已超过省内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数,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投资以发达地区为主。省外浙江人的投资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多。2012年浙商全国500强榜单显示,浙商前100强中有14家在省外,而前500强中则有73家在省外,其中,北京19家,江西16家、重庆9家、江苏5家、山东4家、广东3家、湖南2家,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均只有1家。

2.投资企业类型多样。在多年异地发展中,省外浙江人由初期的以经营加工贸易业为主,逐渐向多领域进军。目前较大规模从事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农业发展、汽车、机电电器、特殊材料等现代工业生产,以及涉足金融、传媒、物流和文化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相当一批有实力的浙商企业,开始着眼于创新发展。

3.投资重点契合国家战略布局。近年来,省外浙江人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借机发展,借力扩张,谋求浙江企业在全国的发展布局。省委政研室、省经合办的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省外浙商在国家各战略实施区域投资创办各类园区373个,规划开发面积90.6万亩,投资总额达7226亿元。目前,一批由浙商规划开发的园区,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4.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随着创业发展的成功,许多省外浙江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由创业致富开始转向回报社会,开展多种公益和慈善事业,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为当地社会发展作贡献。

二、“浙江人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浙江人经济”对全国的影响分析

2012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浙江占了142席,连续14年居全国之首。浙商的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动力、增加了特色、增添了亮点,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浙江制造”遍布全国。省委政研室、省经合办的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省外浙江人共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投资总规模超3万亿元。依托省外浙江人建立的市场这个天然的销售网络,截止2011年,我省已在全国20个省区设立了20家拓展浙江产品市场办公室、204家浙江产品营销中心和534家浙江产品重点经销户。营销的商品涵盖了浙江所有的主导产品和名特优新产品。

2.“浙江投资”与投资地优势互补。作为资源小省,能源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软肋,而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则具有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浙江省政府先后与这些省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产业换资源,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大批浙商在资源富集的省区投资兴业,与浙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仅在山西,浙商就有30多万人。

3.“浙江企业”助推当地就业。通过举办各类企业,浙商当地解决就业问题。从各省浙江商会公布的数据来看,在安徽,浙江企业仅2011年投资的项目就有1379个,投资额为4808亿元。以合肥为例,10万浙商创造了近3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在四川,目前有浙商30余万,工商企业约10万户,每年可吸纳100万人就业。

4.“浙江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七山一水二分地的浙江,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倡导支持下,浙江人先后在东北和中西部创办农业种植园区。据省粮食部门统计,我省2011年在省外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305万亩,每年外省可提供的商品粮源约114.7万吨。这不仅让浙江人吃得饱、吃得好,保障了浙江粮食安全,同时也帮助粮产地的粮食顺利走上市场轨道,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增加农户种粮收入。

(二)“浙江人经济”对浙江本土的影响分析

浙江既不像江苏和广东可以依靠大量引进外资,也无法像中西部那样借助中央政府补贴,浙江最大的优势还是浙商群体。如今,浙江政府正在强化为企业服务,切实发挥组织、引导、协调、服务作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坚持率浙商代表参加的党政代表团出访。我省还联合兄弟省、市、自治区频繁举办各种类型的展销会、洽谈会、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考察,开展友好城市交往,协调做好国外、兄弟省(市、自治区)来浙考察招商,举办浙商大会和评选“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等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推动各层次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此外,还在29个省(区、市)成立了在外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实现了在外浙江企业管理、联络、服务工作的网络化、规范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战略的实施。

同时,我省还注重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专门设立了实施“走出去”战略资金,对参与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的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浙商“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浙江人经济”反哺浙江经济

富而思源,报效桑梓。当浙商意气风发寻觅机会之时,亦把目光投向故乡沃土,一股浙商“反哺热”迅速蔓延。在温州、台州和丽水等市,省外浙江人已成为外来投资的重要力量。在今年1月30日浙江省民营经济大会期间举行的浙商回归工程项目签约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浙商纷纷表示愿意回乡投资,当日签署了33个投资项目,投资金额达到778.5亿元,其中浙商回归投资项目有9个。据省经合办统计,今年1至6月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已达到708.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在这些项目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重大产业等项目资金占比超过60%。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102亿元,新引进浙商回归项目1080个,初步形成了浙商回归发展的良好局面。千万浙商的回归工程正在带动浙江本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提质。

浙商回归不仅是数字上的经济回归与心理上的亲情回归,还是浙商精神的回归。逆境求生、重视实业的浙商精神,对于当前形势下的浙江省广大民营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一)面临的机遇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浙商回归。“浙商回归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2006年2月,浙江省政府首届浙商大会上,正式启动实施了“省外浙商回归工程”。2007年,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指出:“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9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互促共进,支持浙商在境外和省外创业创新。2011年年初,“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关心支持海外省外浙商发展,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积极引导省外浙江人回乡兴办高层次产业,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今年,浙江省政府将吸引浙商回归定为“头号工程”,全省成立了29 个浙商回归“引进办”。这些都体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引导浙商回归的决心和力度,给浙商回归创造了极为有力的外部环境。

2.浙江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吸引浙商回归。

浙江省提出“十二五”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浙商转型搭起新平台。从去年到今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层面的战略相继获批,浙商参与这些重大项目成为可能。

这几年,浙江在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进展明显。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10年和2011年均居全国第四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去年发布的“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浙江在转变“水平较高”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二;在转变“提高较快”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三。

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吸引浙商回归的脚步。投资环境从市场秩序、社会稳定性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来说,综合性的环境,比如政府效率和态度、土地、税收、劳动力成本等等,浙江也为浙商回归改善条件,创造机会。

浙商自身也亟需转型发展。产业发展与打拼创业存在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规律,大量走出去的浙商完成了资本积累,正面临新的产业转移。这些综合因素交织在一起,加速了浙商回归的步伐。

(二)遇到的困难

1.浙江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当前浙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2010年一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全省GDP增速总体逐季下行,由15%回落到了7.1%,且已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前三季度回升到7.7%,才追平全国增速,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同比增速均回落。1-10月,我省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同期(7.8%)3.4个百分点。

2.企业外部环境困难加剧。首先,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浙江外贸出口后劲不足。其次,综合成本上升过快。如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用地成本、用电成本等。第三,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3.民间投资大量外流。浙江实体经济空心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民资外流。浙江省内投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亟待资金支持。近10年来,浙江投资率增速一直低于8.6%的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速已经连续10年下滑。由于企业大量迁离、民资外流、热钱化倾向加重,浙江经济存在“产业空心化”的忧患。尽管浙江省为了吸引省外浙商回归投资在2012年出台了有力政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省内民资市场的情况仍然不乐观。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草根”浙商, 主要出身于农民和基层百姓,走的是模仿和模仿创新的路子, 多从事对资本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传统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慢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而研发投入不足是自主创新的最大瓶颈,2010年,浙江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8%,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

四、“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融合共赢的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建议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诚信监督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营造鼓励浙商干事业、支持浙商干成事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回归浙商在企业高新化升级和产业高端化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2.鼓励浙商参与四大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三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四是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此外,浙江还在打造提升14 个产业集聚区,9个在沿海,5 个在内陆山区,同时有40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区。

3.提高浙江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当下,世界范围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向创新推进型增长方式转变,仅模仿和模仿创新已然不够,必须提高自主性, 加大创新的程度和效果,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范式创新等,取得更多的先发优势, 促进浙商在建设创新型企业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加速浙商转型升级。浙商目前最急迫的是转型升级。中国当前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一般来说,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源消耗为主导;人均GDP在5000到2万美元的阶段,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当前浙江企业必须转型和创新,要进行集约式的、智慧式的发展,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服务业。

[1]夏宝龙.凝聚浙商力量 推动浙江发展.政策望,2011(11).

[2]何晓春.创业中国·2010浙商新版图.浙商,2011(11).

[3]郭占恒.浙江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战略举措. 浙江经济,2012(9).

[4]杨轶清.浙江需要打造“凤凰巢”,浙江经济,2012(6).

[5]再远的地方,都有浙商创业的身影.今日浙江,2011(21).

[6]吕福新.浙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业经济,2008(2).

猜你喜欢
浙江人浙商浙江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以媒介融合创新最美浙江人传播——以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为例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为何要浙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