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耿亮 谭仁林 杨家林
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60%,多由高处坠落,足跟先着地,足跟遭受暴力垂直撞击所致,多呈粉碎性骨折,多数病例需手术治疗。我院2005.11-2010.4月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32例36足跟骨骨折,其中6例8足出现伤口皮肤感染坏死,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36足中,男22例25足,女10例11足,年龄16~60岁,平均40岁。职业:工人6例,农民10例,学生4例,个体及其他职业12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6例,车祸6例。32例患者均经CT扫描并按Sanders分型:Ⅱ型22足,Ⅲ型8足,IV型6例。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使用下肢止血带,取足部外侧“L”切口,一刀见骨,锐性分离骨与软组织,钻入克氏针阻挡软组织,暴露术野,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跟腓韧带、腓骨长短肌腱,将骨折复位,恢复跟骨长度及Bulher角,置入“Y”型跟骨解剖接骨板,钻孔并扭入螺钉,缝合切口,胶片引流,术后常规使用抗菌素5~7 d。
所有入围病例均以术后是否出现伤口边缘坏死感染为判断标准,不考虑其他并发症。32例患者中20例伤口愈合好,6例8足感染坏死,其中4例6足例经伤口换药后愈合,1例取出内固定,换药1~2个月后愈合,1例控制感染后行小腿逆行腓肠营养神经皮瓣修复术后愈合。
跟骨骨折以前主要是保守治疗,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患者要求的提高,很多病例采用手术治疗,随着手术病例逐步增多,手术并发症也越来多,其中最常见并发症就是伤口皮肤坏死感染,约占8.3%[1],分析原因主要与危险因素、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有关。
3.1 危险因素 贺卫东[2]认为,患者BMI指数(即体重体表面积比kg/m2),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全身情况,局部情况,骨折类型,手术者经验和条件都是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2 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多数学者[3]认为,伤后7~10 d是手术最佳时间,经过7~10 d消肿治疗,局部软组织条件已具备手术条件,手术风险已明显大大降低。跟骨骨折大部分病例从受伤到完善各种检查,足部已明显肿胀,严重病例有张力性水泡,若此时手术切口缝合张力过大,术后易伤口开裂、感染、坏死。我们一般术前予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用脱水、消肿、散瘀血等药物,手术时机选在肿胀明显消退,水泡消失,皮肤出现皱纹后。
3.3 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 我们采用足部外侧“L”形入路切口,切口要足够长,避免切口小引起过度牵拉,容易造成皮瓣坏死。切开组织要直接切到骨膜,骨膜下锐性分离组织,避免钝性分离皮瓣组织,用钻入克氏针阻挡组织暴露术野,避免过度牵拉皮瓣,术中禁用电刀剥离组织,禁止钳夹皮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跟腓韧带、腓骨长短肌腱,避免损伤供应皮瓣血运的血管神经。另外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植入内固定争取一次成功,内固定物如果需要折弯也尽可能一次折弯成功,避免反复致安装内固定延长手术时间和组织反复牵拉损伤。
3.4 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常规使用引流,减轻软组织内压力,引流可适当延长至72 h,沈明球等[4]认为引流可延长至无引流物,过早拔引流,易造成创口内积血或积液,增大感染危险。术后抬高患肢,石膏外固定,避免切口受压,使用消肿、活血化瘀等药物。
总之,我们认为跟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一定要有详细的手术计划,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选择好手术入路,加强术中手术技巧,注意术后护理等,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出现并发症后要积极处理,即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1]张坚平,张俊杰,等.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骨伤,2008,21(2):124-125.
[2]贺卫东,刘志超,方华宴,等.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皮缘坏死分析及对策.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50-51.
[3]郑南生,黎早丽,林坚平,等.跟骨骨折关节内骨折的手术干预.实用骨科杂志,2005,11(1):79-80.
[4]沈明球,赵永红,吕发明.跟骨骨折术后皮缘坏死的分析及预防. 中国骨伤,2009,22(12):9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