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迪
(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中心小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介绍海洋与人类生活的一篇说明文。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希望。苏北的农村孩子来说对海洋的认识寥寥无几,信息量少,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网络再现课文内容,充实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文章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关于科普的一篇说明文,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对海洋的认识又是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带领学生走进电脑房,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搜集关于海洋的信息资源,在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可能兴趣不浓,而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往往会深深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注重它的吸引力。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情境的创设仅靠教师的口头介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导入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网络中现存的资料——大海的录像,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海洋像一匹看不见尽头的蔚蓝色的绸缎,她博大而深邃,遥远而亲近、多情而温柔;她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瞧!各种各样的鱼儿在她的怀抱中畅游嬉戏,各种海星、水母、贝类、珊瑚点缀其间……如果你来到外太空你会发现地球更像一个蓝色的水球,海水澎湃、波澜壮阔,与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交相辉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她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在21世纪的今天,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呢?”接着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原本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手段无法媲美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所说:“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
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增大教学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教完《海洋——21世纪的希望》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海洋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关于“海洋”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握好教学中的重难点,找准整合点,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更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