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袁伟 贾建华
国际贸易和FDI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也是国际分工的两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在研究二者的关系时,主要考察FDI和贸易、FDI和贸易结构的关系这两方面。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Mundell提出了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考察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在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且没有贸易障碍时,两国会发生贸易,并逐渐形成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但存在贸易障碍时商品不能自由流动,一国会以投资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代替出口贸易来达到商品和资本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也被称为关税引致投资。因此,他认为贸易和投资之间是完全替代关系。
20世纪70年代,Buckley、Casson等建立了内部化理论,指出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出于整体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将中间产品、尤其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强调了企业如果拥有内部交易的优势,就会选择用FDI来代替贸易。
Dunning的国际投资折中理论指出,企业对产品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共同决定了对外投资的条件,只有在三者都具备时企业才会选择FDI。如果仅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会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生产。因此,该理论从参与国际生产的方式上说明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
(1)国家层面。Lipsey和Weiss依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数据,发现贸易和投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证明了美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都促进了出口。蔡锐等从中国吸收投资和对外投资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与发达、非发达国家之间投资和贸易的关系,认为贸易和投资是互补关系。
(2)行业层面。Pfaffermayer采用匈牙利境内的7个行业在15年间的数据,得出FDI和贸易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不是对等的,FDI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Brainard采用不同国家63个行业的数据,分别考察了美国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与贸易的关系,同样的得出了FDI和贸易互补的结论。
Bhagwati的补偿投资模型主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存在贸易保护的情况下,贸易和投资之间存在一种跨时期关系,即从一个时期来看投资可能不是最优选择,但是从长期利润化的角度看,当期直接投资会减少或者避免下一个时期由于他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这种投资是为了减少他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可能性,是为了化解关税或者贸易保护措施,因此,这种投资也被称为补偿投资。
Blonigen以日本和美国的汽车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78-1991年的数据,证明了日本对美国汽车行业的FDI促进了日本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贸易。但同时,结果也表明日本对美国汽车零部件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贸易。因而,投资和贸易并不是简单的互补或者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的投资方式下呈现不同的关系:行业层次的FDI与贸易的关系倾向于互补,而产品层次FDI与贸易则呈现出替代关系。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6》对全球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论表明,对出口来说,FDI无论对于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是正相关的,对进口来说,FDI对于投资国和东道国都有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尚不明确。
(1)建立在资本要素基础上的研究。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比例学说,一国的资本积累增加,就会引起该国比较优势的变化,该国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也会发生变化,在国际分工阶梯的位置就会逐步提高,随之影响到其贸易结构。
要素禀赋比率是指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提高表示该国的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数量较少,反之则表示该国的劳动增加较快而资本相对稀缺。如果一国资本持续增加,会形成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局面,造成工资率上升,进而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厂商会自发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投入,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使比较优势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因此,一国的资本积累会使得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明显,进而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起到优化贸易结构的作用。
(2)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指出,由于产品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周期,产品在形成阶段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随着成熟期的到来,技术逐渐成熟,企业就有可能进行对外投资,以避免产品进入衰退期时的利润锐减。东道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后,增加资本积累,东道国可以从无到有的建立并发展某种产业;同时,通过技术、管理经验的扩散,可以提高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要素的配置效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都能增强东道国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改善东道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结构。
(3)建立在产业组织基础上的研究。①雁形理论:雁形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他指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来利用先进国的技术和资本,扩张生产优势,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进国市场,从而改善后进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构。雁形模式强调了外资进入东道国后,首先引起了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后对出口商品结构造成影响。雁形理论表明了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综合性的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技术、资金转出国与吸收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②边际产业扩张理论: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认为,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应该通过出口贸易的方式,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使投资国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其他产业。在日本已经处于边缘地位的某些产业,在东道国却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日本对东道国进行投资不仅符合日本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也使东道国能利用外资发展新的产业并逐渐形成出口优势,从而改善东道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1)FDI改善了贸易结构。张为付等利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不同行业的数据,综合分析了FDI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竞争力直接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FDI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效改善了出口商品的结构。
江小娟通过考察对外资企业出口占我国出口比例的变化及高新、机电产品在出口中地位的变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外商投资企业对扩大我国的出口规模和提升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时显示出很好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2)FDI对贸易结构影响不明显。郑月明等利用我国各省在1988~2005年间的样本,建立了面板模型分析外资对我国不同地区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对于我国制成品的出口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我国初级产品的促进作用则并不是很明显。
周靖祥和曹勤认为,外资进入并没有改善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他们分析了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借计量模型研究了1978年以来FDI对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认为出口贸易存在巨大利润空间与政策空间,并促成外资流入规模逐年扩大;但是伴随着外资的流入,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未得到优化,因此我国需要通过政策措施调整FDI的流入规模与方向,进一步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虽然对于贸易和FDI的关系没有形成定论,但是对此问题的认识不断地深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考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索:
(1)对于贸易和FDI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入手的较多,但是行业或者产品层面的研究较少。但是,行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研究更有实践价值。因此,今后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目前大多数文献都集中于研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研究的较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会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Lipsey,R.E.,M.Y.Weiss.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 1981.
[2]Pfaffermayr,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s:A Time Series Approach.Applied Economics,1994(26).
[3]Brainard,L..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
[4]小岛清(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5]张为付,武齐.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6]江小娟.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7]郑月明,吴青青,程雅思.在华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分析[J].创新,2009(5).
[8]周靖祥,曹勤.FDI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研究(1978~2005年)-基于DLM与TVP模型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